同治元年(1862年)的冬天,浙西衢州。凛冽的寒风卷着肃杀之气,穿透了临时充作浙江巡抚行辕的官署。左宗棠,这位新晋的封疆大吏,眉头紧锁,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军报和几乎空白的粮饷账簿,心头如同压着千钧巨石。
楚军自江西入浙,连番苦战,虽收复衢州等地,却已是强弩之末。兵疲马乏,粮草告罄,饷银更是无着。更棘手的是,他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浙江官场在太平军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地方士绅或逃或匿,筹集军需举步维艰。王有龄殉国后的烂摊子,像一个巨大的、冰冷的漩涡,几乎要将他和他的楚军吞噬。市场上,斗米贵过黄金,有银子也买不到救命粮!这位素来刚毅的“左骡子”,此刻也不禁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
就在左宗棠焦头烂额之际,亲兵来报:“禀大帅,门外有一商人求见,自称胡光墉(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言有要事相商并带来了大批物资!”
“胡光墉?”左宗棠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此人是已故浙江巡抚王有龄的心腹红人,一个在浙商界翻云覆雨的“红顶商人”。王有龄与曾国藩、与他左宗棠所属的湘系素有龃龉,对王的人,左宗棠本能地带着警惕和排斥。
“不见!”左宗棠烦躁地挥挥手,“王有龄的人,能有什么好事?无非是想投机钻营!”
然而,亲兵接下来的话让他心头猛地一跳:“大帅,那人带来了二十条大船!就泊在衢江码头!船上堆满了粮食!白花花的大米,还有药材、布匹、火药,一眼望不到头!”
“二十船?!”左宗棠霍然起身,眼中精光爆射!粮!是救命的粮!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窗前,推开窗棂。寒风扑面,但远处衢江码头上,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船队,以及船上隐约可见的、堆积如山的麻袋,瞬间点燃了他眼中的火焰!疑虑虽在,但这批物资的诱惑力实在太大!
“带他进来!”左宗棠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胡雪岩被引入行辕。他身着锦袍,气度从容,眉宇间透着商人的精明与历练,但此刻眼神中却带着诚恳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深施一礼:“草民胡光墉,拜见抚台大人!”
左宗棠目光如电,审视着眼前这个传奇商人:“胡光墉?王雪轩(王有龄字雪轩)的旧人?你此来何为?”
胡雪岩不卑不亢,坦然道:“回禀抚台大人,草民确曾受王中丞(王有龄)厚恩。去岁杭州被围,王中丞命草民出城采办军需。草民幸不辱命,购得白米二十万石,另有药材、布匹、火药等若干,装满了这二十艘船。” 他语气转为沉痛,“然当草民押运物资星夜赶回杭州时,城已陷落……王中丞……已殉国尽忠了!”
他抬起头,目光恳切地望向左宗棠:“草民闻大人奉旨抚浙,督师剿匪,拯民水火。然大军新至,粮饷维艰。此批物资,本为王中丞为守城军民所备,今王公已逝,杭州未复。草民斗胆,愿将此二十船物资,全数献与抚台大人!充作军需,以助大人平定浙乱,告慰王公在天之灵!”
二十万石米!还有大批紧需物资!全数奉送?!饶是左宗棠见惯风浪,此刻心中也是巨震!这不是锦上添花,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解的是他的燃眉之急,救的是他楚军万千将士的性命!他之前对王有龄一系的芥蒂,在如此巨大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实惠面前,瞬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左宗棠脸上的冰霜迅速融化,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激动和赞赏。他大步上前,一把扶住胡雪岩:“雪岩先生!快快请起!先生急公好义,雪中送炭!此乃解我三军倒悬之急!宗棠代三军将士,谢过先生大恩!”这一声“先生”,已透露出左宗棠态度的根本转变。
物资交接完毕,左宗棠特意留下胡雪岩深谈。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出身徽州、从钱庄学徒打拼出来的商人,不仅对浙江全省的山川地理、物产民情了如指掌,更对筹粮、转运、理财、通商等事务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执行力。其思路之清晰,办事之干练,远非一般庸吏可比。两人从浙江战局谈到战后重建,从钱粮筹措谈到商贸流通,竟是越谈越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左宗棠心中豁然开朗:此人不正是他苦苦寻觅的、能助他在浙江打开局面、稳定后方的绝佳人才吗?他正需要一个既熟悉地方、又能力超群、且能绕过破碎官僚体系直接办事的得力臂助!
数日后,一份由浙江巡抚左宗棠署名的奏折飞递京师。在请求调派人员协助办理浙江军务及善后的名单上,“浙江绅士、候补道胡光墉”的名字赫然位列第一! 奏折中,左宗棠对胡雪岩极尽褒扬:
“该员急公好义,实心实力,迥非寻常办理赈抚劳绩可比。其才具优长,于浙江情形最为熟悉。臣军所需军火、军饷,并臣与各省交涉事件,均赖该员一手经理。可否恳请天恩,将该员胡光墉留于臣军,随营差遣,以资臂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