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的反应,远比曾国藩更为“务实”。当李鸿章那份将“杀降”巧妙包装成“平叛”的捷报抵达军机处,呈递御前后,年轻的同治皇帝和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心中只有狂喜。富庶的苏州光复了!苏南发匪的主力被一举铲除了!这简直是天大的喜讯!至于那两万多降卒是如何“鼓噪作乱”被“剿灭”的细节,以及戈登的愤怒,在煌煌战功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朝廷需要的是胜利,是疆土的收复,是足以震慑天下的威名!
一道煌煌恩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从北京飞驰向上海:
“谕:钦差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督率淮军,运筹决胜,克复苏州省城,厥功甚伟!着加恩赏加太子少保衔,并赏穿黄马褂,以示殊荣!钦此!”
太子少保,正一品荣衔,虽为虚职,却是人臣所能获得的极高荣誉,象征着距离帝国权力核心的无限接近。黄马褂,更是天子近臣的特殊标识,非立下盖世功勋者不能得。这两项恩赏叠加,标志着李鸿章的政治地位和圣眷,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巅峰,已隐隐有超越其师曾国藩之势(此时曾国藩尚未获太子少保衔)。
上海,淮军行辕。接旨的仪式庄严肃穆。香案高设,李鸿章身着簇新的蟒袍补服,率领麾下文武大员,朝着北方紫禁城的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
“臣李鸿章,叩谢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那件象征着无上荣光的明黄色马褂由钦差太监恭敬地披在他肩上时,堂下顿时响起一片山呼海啸般的恭贺之声:
“恭喜中堂大人!贺喜中堂大人!”
“太子少保!黄马褂!中堂大人实至名归!”
“荡平苏南,指日可待!全赖中堂运筹帷幄!”
李鸿章站起身,明黄的缎面在灯光下流淌着尊贵的光泽。他面带矜持而从容的微笑,接受着众人的朝贺,目光扫过程学启(已因“平叛”之功被保举为记名提督)、刘铭传、李鹤章等心腹将领,微微颔首。这一刻,他是当之无愧的帝国柱石,江南的征服者。
然而,当喧嚣散去,夜深人静之时。李鸿章独自坐在书房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黄马褂光滑冰凉的缎面。窗外,是上海滩不夜的灯火和隐约传来的汽笛声。书房内却一片沉寂,只有烛火跳跃,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
那明丽的黄色,此刻在他眼中,仿佛隐隐透着一丝洗刷不去的暗红。他仿佛能听到戈登那愤怒的、用英语发出的控诉;能闻到苏州城外那堆积如山的两万具尸体散发出的、混合着血腥与焦糊的恶臭;能感受到朝堂之上,那些清流派御史们即将喷薄而出的、以“仁义”为名的弹劾奏章所携带的寒意;更能想象到,在历史的卷册上,自己的名字将与“苏州杀降”这四个字永远捆绑在一起。
“眼明手辣……” 曾国藩那四个字的评语,如同魔咒般在他耳边回响。是赞赏,也是枷锁。
他端起一杯早已凉透的茶,一饮而尽,苦涩的滋味直抵肺腑。他知道,这份用数万条人命和无法洗刷的血腥换来的顶戴荣光,沉重无比。戈登的怒火虽暂时压下,但裂痕已生,常胜军的合作将更加微妙艰难。朝廷的恩赏虽厚,却也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常州……天京……”李鸿章放下茶杯,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冰冷。他铺开地图,手指重重地点在常州的位置。苏州的血债已无法挽回,唯有更快、更彻底地剿灭太平天国,用更大的、无可争议的胜利,才能覆盖这浓重的血色,才能证明他“眼明手辣”的选择是正确的!才能让这件黄马褂,在世人眼中真正闪耀出“功勋”而非“血腥”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将心中那翻腾的复杂情绪强行压下,提笔开始部署对常州的进攻。
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注定由白骨铺就,而他李鸿章,已然没有回头路可走。窗外,寒夜更深。
苏州的血色尚未在江南的风中完全消散,淮军的铁蹄已挟着雷霆万钧之势,继续向北席卷!北路大军在李鹤章、郭松林、刘铭传的指挥下,如同出匣猛虎。无锡、金匮这两座拱卫常州的要塞,在淮军新锐火炮的猛烈轰击和铭字营马队的反复冲击下,守军意志迅速崩溃。城垣被轰塌,巷战短暂而惨烈,守将或死或逃,两城相继易帜。几乎与此同时,中路悍将程学启挟苏州新胜之威,会同道员吴毓芬等部,挥师东进,直扑浙江门户嘉兴。嘉兴太平军虽奋力抵抗,但在淮军水陆并进、火力绝对优势的打击下,城墙终被轰开巨大缺口,守军溃散,这座富庶的浙北重镇也落入淮军之手。
至此,苏南大地,除却那座被重重围困的江南重镇——常州府城(古称毗陵),已几乎尽数插上了淮军的旗帜!常州,成为了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堡垒,也是淮军完成苏南肃清、剑指天京(南京)必须拔除的最后一颗硬钉!
同治三年(1864年)的初春,寒意未退。常州城四周,已被淮军的营垒围得水泄不通。旌旗猎猎,刀枪如林,一门门黑洞洞的炮口指向伤痕累累的城墙。在众多“李”、“刘”、“郭”、“程”等将旗簇拥下,一面最为显赫的钦差大臣、江苏巡抚、太子少保李的杏黄大纛,赫然矗立在城外一处高地上临时搭建的督帅行辕前!
李鸿章,身着御赐的黄马褂,外罩一品麒麟补服,亲临常州前线!苏州的胜利与随之而来的荣宠(太子少保、黄马褂)并未让他有丝毫懈怠。他深知,常州不克,苏南难言彻底平定;常州不破,淮军西进会攻天京的侧翼就始终存在威胁。他必须亲自坐镇,以泰山压顶之势,在最短时间内碾碎这座最后的抵抗之城,用一场无可争议的完胜,彻底奠定淮军和他本人在帝国南方的无上权威,并洗刷苏州杀降带来的阴影。
常州城内,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佐王黄和锦,这两位天国后期的中坚将领,也抱定了与城共存亡的决心。陈坤书以勇猛刚毅着称,黄和锦则长于守御。他们收拢了苏南各处溃退下来的太平军精锐,加固城防,囤积粮草(虽已不多),准备做最后的困兽之斗。常州城高池深,加上守军的死志,注定这将是一场比苏州更为惨烈的攻坚战。
喜欢晚清三杰恩仇录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晚清三杰恩仇录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