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西北风卷起肃州城外的黄沙,抽打在刘锦棠年轻却已刻满风霜的脸上。他勒马肃立,身后是即将随他西征天山的老湘营精锐。望着辕门内那面猎猎作响的“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杏黄大纛,刘锦棠的目光深邃而坚定。这位被左宗棠倚为西征先锋的悍将,他的从军之路,始于千里之外的湘江之畔,其轨迹,更是晚清乱世中忠诚、勇毅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缩影。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刘锦棠生于湖南湘乡一个耕读传家的小康之族。湘乡,是湘军的摇篮。少年刘锦棠并非安于书斋之辈,他身材魁梧,性情刚烈,尤好习武,对乡间流传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编练湘军、平定长毛(太平军)的故事心驰神往。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战火席卷湖南,年仅12岁的刘锦棠便随族中长辈参与地方团练,小小年纪便见识了战阵的残酷与血腥。
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的叔父——湘军名将刘松山。刘松山是曾国藩麾下大将,以勇猛善战、治军严明着称。同治元年(1862年),18岁的刘锦棠毅然投奔在安徽前线与捻军作战的叔父刘松山。他没有凭借叔侄关系谋求安逸,而是从最底层的什长(班长)做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
在皖北泥泞的战场上,年轻的刘锦棠身披简陋的号褂,手持长矛,紧跟在叔父的战旗之后。一次遭遇战中,他所率的什队被一股悍勇的捻军骑兵冲散。危急关头,刘锦棠非但未退,反而怒吼一声,挺矛刺翻冲在最前的敌骑,稳住阵脚,带着残兵反冲锋,竟奇迹般地击退了数倍之敌。战后,浑身浴血的刘锦棠被带到刘松山面前。刘松山看着这个眼神倔强、犹带稚气却已透出杀伐之气的侄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只沉声说了一句:“是块好铁,还需百炼成钢。” 自此,刘锦棠开始被委以重任,逐渐统领营哨。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刘锦棠追随叔父刘松山,如同最锋利的刀刃,转战于河南、陕西、直隶(河北)等地,参与平定捻军起义。他作战勇猛异常,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其悍不畏死的作风在湘军中迅速传开,人称“刘敢子”。同时,在叔父的言传身教下,他也深谙兵法谋略,学会了如何排兵布阵、如何驾驭士卒。老湘营(以刘松山为统领的湘军精锐)的剽悍作风和严明纪律,深深烙印在刘锦棠身上。
然而,命运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给了刘锦棠致命一击。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受命督办陕甘军务。刘松山、刘锦棠叔侄率领老湘营作为绝对主力,随左宗棠入陕作战。在进攻甘肃金积堡(今宁夏吴忠金积镇)时,战况异常惨烈。同治九年正月(1870年2月),在一次激烈的攻坚战中,刘松山亲临前线督战,不幸被堡中射出的流弹击中要害,壮烈殉国!
噩耗传来时,刘锦棠正率部在另一侧猛攻堡墙。他亲眼看到叔父的战旗轰然倒下!那一刻,仿佛天塌地陷。他嘶吼着叔父的名字,不顾一切地带兵冲向叔父倒下的位置,血红的双眼只看到叔父躺在血泊中的遗体,周围是惨烈的厮杀。巨大的悲痛几乎将他击垮,但深植骨髓的军人意志让他瞬间清醒:主将阵亡,军心不能乱!他强忍锥心之痛,拔出佩刀,嘶声力竭地高呼:“为刘军门(刘松山官至广东陆路提督)报仇!杀!”
这含血带泪的怒吼,点燃了老湘营将士的悲愤与血性,他们如同受伤的猛虎,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竟一举突破了当面的防线!战斗结束后,刘锦棠跪在叔父遗体旁,指天立誓:“叔父!此仇不报,锦棠誓不为人!必以贼酋之首,祭奠您在天之灵!”
主帅刘松山阵亡,老湘营群龙无首,军心浮动。此时,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左宗棠亲自来到了老湘营的驻地。
左宗棠深知刘松山之死对这支劲旅的打击,更清楚老湘营的战斗力对于平定西北至关重要。他早已注意到刘锦棠这位年轻将领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关键时刻稳定军心的能力。左宗棠没有选择空降将领,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充满人情味的决定:让刘锦棠承袭其叔遗志,统领老湘营!
在弥漫着悲伤与火药味的军营灵堂(临时设置),左宗棠一身素服,亲自祭奠刘松山。礼毕,他当着老湘营全体将佐的面,将象征兵权的令箭郑重地交到身披重孝、双眼红肿的刘锦棠手中。
“毅斋(刘锦棠字毅斋),”左宗棠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松山兄为国捐躯,忠烈千秋!老湘营乃国之干城,不可一日无帅。尔乃松山兄至亲,勇略兼备,深孚众望。今日本督命尔接掌老湘营,统率旧部,继承汝叔遗志,荡平金积,肃清回氛!尔可有此胆魄,担此重任?!”
刘锦棠双手接过冰冷的令箭,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他抬头,迎上左宗棠那仿佛能洞穿人心的锐利目光,看到了其中的期许与信任。巨大的责任感和为叔复仇的火焰在胸中交织燃烧。他单膝跪地,声音嘶哑却无比坚定:“末将刘锦棠,叩谢大帅信任!必竭尽驽钝,统领老营,扫荡群丑,以报叔父血仇,不负大帅重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