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探索,团队终于在一片相对安全的墓道平台找到了喘息之机。这个平台位于沉船墓的深处,是一个奇特的天然结构——仿佛被某种未知力量塑造,海水在这里被无形屏障阻隔,形成一个直径约十米的圆形气密空间。空气湿润而凉爽,带着淡淡的霉味和海洋的咸腥,但呼吸起来却异常清新,显然有某种通风机制在运作。平台由光滑的岩石和沉船木质结构混合而成,上面散落着一些古代器物碎片,如破碎的瓷器和锈蚀的金属工具,暗示着这里可能曾是墓穴的祭祀或过渡区域。
叶天率先踏入平台,卸下厚重的潜水装备,检查着团队成员的状态。深度计显示他们正处于182米的海底,压力巨大,但在这个气密空间内,环境相对温和。“所有人集合,检查装备和身体状况。”他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下令,声音在封闭空间中微微回荡。“我们目前深度182米,已经进入沉船墓的主结构。刚才遭遇的两种危险生物——那些发光海草和攻击性触手生物——说明这个墓葬确实不简单。我们需要休整一下,分析数据,再决定下一步。”
何甜甜小心翼翼地放置好采集的样本箱,里面装着从墓道中收集的发光海草和一些矿物碎片。她打开便携式分析仪,屏幕上的数据流让她眉头紧锁。“这些海草的发光特性很奇特,”她开始汇报,声音中带着科学家的兴奋,“初步扫描显示,它们不是通过生物发光,而是吸收墓穴中的特殊矿物质——主要是硫化锌和磷灰石——在黑暗环境中产生蓝绿色荧光。这类似于深海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但在这里,它可能被用于墓穴的防御或照明系统。”她调出数据库对比,“历史上,类似现象在少数水下遗址中有记录。例如,1987年在黑海发现的古希腊沉船中,也有发光藻类,但那是自然形成的。而这里,海草的分布 pattern 显示人为种植,可能作为陷阱或标记。”
直播间弹幕疯狂滚动,观众们还在为刚刚经历的惊险一幕惊叹不已。团队的下潜全程直播,吸引了全球观众,弹幕上充满了各种反应:
“龙渊小哥哥太帅了!水下动作美如画!刚才那个闪避触手的动作,简直是武术大师!#崇拜”
“叶天是怎么知道那些海草的弱点的?他好像提前就读过攻略一样!#百科全书”
“孙雪小姐姐好像很不安的样子,脸色好苍白,是不是感觉到什么了?#灵异预感”
“深度182米,还能有气密空间?这科学吗?#怀疑论”
“那些发光海草好美,但好危险,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特效级”
“团队配合真默契,何甜甜分析数据好快,龙渊保护大家,叶天指挥,孙雪监控——完美组合!#团队精神”
“这个墓穴到底藏着什么?期待挖出大秘密!#考古迷”
孙雪确实显得忧心忡忡,她靠在平台边缘,手中紧握着环境传感器,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黑暗的水域。“越往深处走,那种被注视的感觉就越强烈。”她低声对叶天说,声音微微颤抖,“从进入主结构开始,我的生物传感器就检测到异常波动——不是机械或自然现象,而是类似生命体的信号。这个墓穴里,一定有什么东西还‘活着’。或许是某种深海生物寄居,也可能是……更古老的东西。”她分享了一个案例:“记得2018年我们在马里亚纳海沟探索时,也遇到过类似感觉,后来发现是一种未知的章鱼物种,但这里的感觉更诡异,像是有意识的存在。”
叶天点头,表情严肃。他转向龙渊,后者正擦拭着武器——一把特制的水下声波枪,刚才用它击退了触手生物。“龙渊,你怎么看?那些生物的攻击模式有规律吗?”叶天问道,试图从实战角度分析。
龙渊收起武器,冷静地回答:“第一种生物——发光海草——似乎通过释放微电流驱散入侵者,弱点是根部矿物依赖,一旦切断能源就会枯萎。第二种触手生物,我观察到的,类似深海乌贼但更大,攻击性强,可能被墓穴环境驯化。历史上,类似防御机制在古墓中常见,比如埃及金字塔的机关,但水下版本更罕见。我们需要更谨慎。”他补充了一个数据点:“根据全球水下探索数据库,自2000年以来,共有12起类似生物攻击事件,多数发生在深度超过150米的沉船中,死亡率约15%。但我们装备更好,风险可控。”
何甜甜插话,继续她的分析:“对了,我从海草样本中检测到高浓度的放射性元素痕迹——微量铀和钍,这可能是墓穴特殊矿物质的一部分。在明代,这些矿物可能被用于保存尸体或作为祭祀用品。例如,中国历史中,有些墓葬会使用朱砂(汞化合物)防腐,但水下应用是首例。数据显示,这种放射性环境可能影响了局部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变异。”她调出图表,“看,辐射水平轻微升高,但对人体无害,除非长期暴露。我们短暂休整没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