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难万险,雮尘珠终于到手,营地中弥漫着短暂的喜悦气氛。篝火旁,队员们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人甚至开起了玩笑,仿佛要将这些日子积压的恐惧和紧张一扫而空。
总算是把这玩意儿搞到手了!王胖子兴奋地搓着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个特制铅盒,你们说,这珠子要是拿到拍卖会上,得值多少钱啊?
然而,这份轻松并未持续太久,一个沉重而现实的问题便摆在了众人面前——这枚耗费了巨大代价才得到的古老宝物,究竟该如何处置?这个问题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原本轻松的氛围重新变得凝重。
夕阳的余晖透过密林的缝隙洒在营地中央,那枚被安置在特制铅盒中的雮尘珠散发着幽幽的光芒,仿佛具有生命般微微脉动。这光芒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如同呼吸般有节奏地明暗交替,让人不禁联想到某种沉睡的活物。
这东西太烫手了,一个手臂缠着绷带的年轻队员靠在树干上,喘着气说道,按照我们考古队的规矩,这种级别的文物是不是应该立即上报并上交国家?他叫小李,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对文物保护法规有着近乎执着的坚持。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有人提出异议。说话的是队伍里的老资格队员老张,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声音低沉:上交给谁?怎么解释它的来历?难道要说我们是从献王墓里出来的?更何况...他压低了声音,环顾四周,这东西牵扯的因果太大了,你们也都亲眼见过它在墓中展现出的诡异力量,普通的研究机构handle得住吗?
老张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确实,在献王墓中的经历还历历在目——那些会自动组合的青铜机关、能够影响人心智的声波频率、以及雮尘珠在特定条件下展现出的能量场。这些都超出了现代科学的解释范畴。
孙雪推了推眼镜,作为团队的地质学家,她提出了一个专业角度的担忧:根据我的初步检测,雮尘珠发出的辐射频谱很特殊,既不同于已知的任何放射性元素,也不符合常规的能量波动模式。如果我们贸然将它交给普通研究机构,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应的防护措施而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一时间,营地陷入了沉默。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复杂的神情,既有对宝物归属的纠结,也有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夕阳渐渐西沉,林间的光线变得昏暗,只有雮尘珠发出的幽光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叶天环视众人,最后将目光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何甜甜身上:甜甜,你的意见呢?毕竟这和你家族的渊源最深,对雮尘珠的了解也最为全面。
何甜甜轻轻打开铅盒,小心翼翼地摩挲着盛放雮尘珠的特制容器。她的指尖微微颤抖,这不仅是因为连日来的疲惫,更因为她深知手中这件物品的分量。作为搬山一脉的传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雮尘珠背后隐藏的秘密。
各位,她深吸一口气,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雮尘珠非同小可。根据我家族世代相传的记载,它不仅是解除我们家族诅咒的关键,本身可能还蕴藏着更大的秘密。
她顿了顿,环视着每一个队员的眼睛,继续说道: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就曾出现过与雮尘珠相似的描述。东汉时期的《淮南子》更是明确记载:珠有尘者,可通天地。这说明古人对它的认知远超我们的想象。
王胖子忍不住插话:甜甜妹子,你的意思是,这东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危险?
不仅是危险,何甜甜神色凝重,更是责任。根据我家族秘典记载,历史上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战乱与雮尘珠的争夺有关。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甚至为此发动过一场死伤数万人的远征。
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历代先祖的研究心得:明朝万历年间,我的先祖曾亲眼目睹一个试图强行使用雮尘珠力量的方士,在瞬间化为飞灰。清代乾隆时期,朝廷专门成立了异宝司研究此类物品,最终也因为无法控制其力量而被迫封存所有相关资料。
龙渊此时也加入了讨论,他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沉稳:我在特种部队时,曾经接触过一些机密档案。上世纪五十年代,某考古队在新疆发现过一件与雮尘珠描述相似的文物,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诡异的事故,整个研究团队都神秘失踪了。
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案例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雮尘珠的分量,显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沉重。
贸然上交,未必是好事。何甜甜总结道,我认为,暂时由我保管最为稳妥。理由有三:第一,我继承了部分搬山秘术,或许在未来能够找到安全解读它信息的方法;第二,我的家族世代追寻它,有责任确保它不被滥用或引发更大的祸端;第三...
她看向叶天和龙渊:我们需要时间研究它与我家族诅咒的具体关联,这是当初组织这次探险的初衷。根据我的观察,雮尘珠与我身上的诅咒印记确实存在着某种共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