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的古楼前,空气中还飘散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混合着远处松林传来的清香。月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落,在青石板上铺开一片银霜,将古楼飞檐上的琉璃瓦映照得熠熠生辉。四野寂静,只有偶尔从林间传来的夜枭啼鸣,划破这片宁静,更添几分神秘。
龙渊握剑的手微微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张起灵身上,仿佛在审视一件尘封已久的古物。这个突然出现在叶天身边的年轻人,身上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龙渊在心中暗忖:此人气息内敛,步履轻盈,看似寻常,却处处透着不凡。他想起师父曾说过的话:真正的高手,往往藏而不露。
张兄。龙渊终于开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你我相识虽短,但我总觉得,你身上有种熟悉的气息。他的语气平和,却暗含试探。作为武林世家出身的剑客,龙渊对武林中各路高手的气息都极为敏感。他隐约觉得,张起灵身上散发的气场,与二十年前那位名震江湖的灵犀指传人有几分相似。
张起灵静立如松,黑袍在夜风中纹丝不动。他微微颔首,算是回应。月光下,他的面容清俊,眼神深邃如古井,让人看不透深浅。叶天站在两人中间,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微妙变化。作为见证过无数高手对决的旁观者,他太清楚这种暗流涌动的试探意味着什么。他不动声色地向后退了半步,给两人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暗中运起内力,以防突发变故。
就在这个瞬间,龙渊动了。
他的剑出鞘时没有半点征兆,剑刃在月光下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直指张起灵的面门。这一剑看似凌厉,实则留了七分余地——正如叶天后来在《武林见闻录》中记载的那样:龙渊此剑,意在试探,不在伤敌。剑势如流光过隙,却又暗含收势,可见其剑道修为已臻化境。
张起灵的反应快得超乎常理。他甚至没有移动脚步,只是微微侧身,右手食指与中指并拢,在剑锋即将触及眉心的刹那,精准地弹在剑身三寸之处。这一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了极高的武学造诣。
叮——
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在空旷的古楼前回荡,余音缭绕不绝。这一声轻响中蕴含的内力震动,让站在数步之外的叶天都感到耳膜微震。他暗自心惊:这一指的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既化解了剑势,又未伤及剑身,可见张起灵对内力的掌控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两人一触即分,各自后退半步。龙渊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而张起灵的表情依旧平静如水,仿佛刚才只是拂去了一片落叶。龙渊心中暗惊:自己这一剑虽未用全力,但也足以让寻常高手难以招架。张起灵不仅轻松化解,更让他感受到一股绵长醇厚的内力,这绝非普通武林人士所能及。
好指法。龙渊收剑入鞘,声音中带着几分赞叹,这一手双指弹剑的功夫,放眼整个武林,能做到的人不超过五个。他细细打量着张起灵,试图从对方的表情中找出蛛丝马迹。据他所知,当今武林中能使出这一手的,除了少林方丈、武当掌门等寥寥数人外,就只剩下那个神秘门派的传人。
张起灵微微欠身:龙兄剑法精妙,在下只是侥幸。他的声音平淡无波,听不出丝毫情绪。叶天在心中暗暗点头。这场短暂的交锋,表面上看起来平分秋色,但他看得分明——张起灵在应对时展现出的从容,显然还留有余力。这让他想起三年前在少林寺见证的一幕,当时一位来自西域的高手也是用类似的手法,弹开了方丈大师的伏魔杖。不同的是,那位高手弹开禅杖后,手指微微发抖,而张起灵的手指却稳如磐石。
张兄过谦了。龙渊向前一步,目光如炬,不知张师承何派?这一手功夫,倒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名震江湖的灵犀指他故意提及灵犀指,想看看张起灵的反应。二十年前,灵犀指传人萧逸风以一指之力连败七大门派高手,后神秘消失,成为武林一大悬案。
张起灵轻轻摇头:家师早已不问世事,名讳不便相告。他的回答滴水不漏,让人无从探究。这时,一阵夜风掠过,吹动了张起灵额前的几缕碎发。叶天注意到,在他左侧太阳穴的位置,隐约可见一道极细的疤痕,形状奇特,像是某种古老的符文。这让他心中一动,想起在天机阁见过的一本古籍中记载,某些隐世门派会在传人身上留下特殊印记。
说起来,叶天适时插话,打破了稍显凝重的气氛,我曾在古籍中见过记载,双指弹剑这门功夫,最重眼力与胆识。必须在剑锋及体的瞬间出手,早一分则力未至,晚一分则命已休。他顿了顿,继续道:据《武林杂录》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名叫李慕白的高手,便是凭借这一手双指弹剑的功夫,在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可惜这门功夫后来失传,没想到今日能亲眼得见。
龙渊若有所思:正是如此。昔年裴旻曾言,能练成此技者,必是心志坚定之辈。他转向张起灵,目光中带着探究,张兄方才那一弹,时机把握之精准,令人叹为观止。不知张兄可知道,这一指在武林中还有一个别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