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析将散朝之言收回,目光看向黄煜达。
殿内众人也看向了魏国公,不知一直没开口的他此刻要奏何事。
黄煜达躬身拱手,虽然上了年纪,但其魁梧体魄依旧是雄风犹在,多了的是发白头发。
“启禀陛下,”黄煜达开口之际,从宽大袖口中取出一本折子,“老臣奏请归田。”
话音一落,众人发出惊讶之声,宋高析双眼一眯,凝起了眉头。
林安平也颇有点意外,忍不住看向黄煜达。
宁忠快步走下御阶,上前接过折子,遂又恭敬呈到皇上面前。
宋高析展开奏折,目光落在魏国公字迹上面,时不时皱一下眉头,最后缓缓将折子合上,抬眼看向仍躬身而立的魏国公。
“魏国公,这是何意?”
“回禀陛下,老臣年事已高,加上当年沙场旧伤时而复发,愈发感觉力不从心,老臣不敢敷衍御前,今恳请陛下降下隆恩,准老臣归田,残余之岁能孙绕膝下,贪末年之乐。”
言罢,黄煜达撩袍跪地,俯首待恩。
不待皇上开口,诚义侯曹雷便走出队列,“陛下!老国公乃国之砥柱,朝之基石,臣反对老国公归田!”
曹雷可不想黄煜达归田,自己无所谓,他三个儿子在军中,将来还要仰仗老国公多帮衬。
砥你奶个腿!
石你老姨个大腚!
黄煜达见曹雷跳出来在那放屁,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直接转头瞪了他一眼。
若不是此刻在正和殿,他非上去将此撩脸按在地上,用力摩擦几个来回。
曹允顺,曹允荣见自己老子都出列了,立马也跟着出列。
“陛下,臣也反对,老国公虽说年事已高,但雄风依旧在,尚能在朝十载!”
“臣附议,陛下新登大宝,朝中正是用人之际,老国公岂能就此归田?”
操!黄煜达脸都黑了,好好好...
曹家一个老王八蛋,两个小王八蛋,给老夫等着!
曹家说完,也有不少大臣出列附和。
“老国公,慎思慎虑啊!”
“国公爷,不可贪图享乐啊...”
基本上出列劝言的都是武官之列,文官之中倒是没多少反应。
也就老尚书钱进嘴巴动了动,似乎有些按捺不住要出列。
黄煜达本是武将,加上爵位国公,对文官而言,他若真能归田,倒是一件让人心情舒畅之事。
这朝堂没了一个魏国公,以后他们与新皇相处起来,也能顺心不少。
毕竟黄煜达一直是跟文官唱反调的。
田子明站在队列中,眉头轻皱,同样在犹豫要不要出班开口。
毕竟他是皇上舅兄,朝堂没了老国公,对皇上来说也有影响。
他悄悄抬眼望了皇上一眼,想看看皇上的反应,好决定自己该不该出口。
只是一眼望去,皇上的表情很平静,看不出多余之色。
田子明心中想了想,决定还是静观其变,先看看旁人的反应再说。
新皇登基,国公归田?林安平脑中思绪飞转,伯父应该不是因为黄元江之事,辞呈都写了,想来是真的要退隐。
左思右想一会后,林安平心中有了计较。
宋高析手指习惯性动了起来,有一下无一下敲打着龙首,半垂着眼帘,似坐在那里权衡利弊。
“肃静....”
宁忠适时喊了一嗓子,殿内便安静了下来。
宋高析抬眉,“老国公乃国勋之后,又随先皇征战边关,于朝堂镇摄多年,如今朕初登大宝,尚需辅佐,此时归田,朕难舍啊...”
黄煜达跪到抬手作揖,再度开口,“老臣蒙先皇之恩,黄家得以庇荫,若非身体不允,老臣当呕心沥血,为皇上死而后已。”
顿了顿、
“然,老臣身体自知难以负重,若再强撑,只怕误了朝政,老臣...还望陛下恩准。”
一留一退。
“魏国公,”宋高析怀柔开口,“身体之疾,朕可派御医住于国公府上,定不会让你晦及本源。”
“老臣万感陛下垂惜,实不敢再给陛下徒增烦扰,风烛之年,本就飘摇,能得一时之稳,足念皇恩浩荡...”
二留二退。
宋高析手指依旧敲打着龙首,“老国公真就决心归田?若先皇有知,只怕也会不舍,还望念及先皇情分,再陪朕一年半载,到时再许你颐养?”
“陛下...”黄煜达胡子抖了抖,“陛下初登大宝,万象更新,需要的是年轻才俊,非老臣这般行将朽木之愚...”
钱进眉头一皱,斜眼看向黄煜达,搁这点谁呢?
“老臣岂可恋栈,强占贤才之位,老臣虽归田,却也仍居陛下脚下...”
三留三退。
宋高析手指停了下来,深望黄煜达一眼,当着群臣面,轻叹了一声。
“罢了,既然魏国公去意已决,朕若强留,反倒显得不近人情,”他拿起还在手中的折子看了一眼,“准魏国公归田所奏。”
“宁忠拟旨,”宋高析继续开口,“魏国公黄煜达,劳苦功高,今准其致仕,赏金千两,帛五百匹,原有俸禄待遇,皆保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