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1939年的八路军129师指挥所
张浩宇再次出现,带来了几十个沉重的大箱子,里面装满了《59式中型坦克操作与保养手册》、《54式122毫米榴弹炮射击诸元表》、《跳频电台使用与维护指南》等技术资料和培训教材,以及液晶电视、投影仪、电脑、音箱等教培设备。
师长拿起一本手册,翻阅着里面清晰的图解、数据和工艺流程,感慨万千:“好东西啊!这才是真正的及时雨,是无价之宝!有了这些东西,咱们的战士就不是瞎子摸象,而是有了指路明灯!”
他立即下令:“赵刚同志!‘纵队教导队’立即成立!由你亲自负责!从各团、甚至各旅,给我抽调最优秀的苗子,政治要绝对可靠,文化程度要高,脑子要活!给你一个月时间,必须把这些教材吃透,消化掉,给我培养出第一批能带兵、能操作的骨干教员!”
赵刚接过一本教材,郑重地点头:“是!师长!保证完成任务!就算不吃不睡,也要把这支种子队伍带出来!”
与此同时,关于装备分配的具体方案也在激烈而务实的讨论中细化。
旅长拿着清单,眉头紧锁:“老总,方案是定了,但具体怎么分,还得拿个章程。各兄弟部队都眼巴巴看着呢,不能寒了同志们的心,也不能削弱了咱‘拳头’的力量。”
李云龙立刻接话:“旅长,这您放心!俺老李不是吃独食的人!但总部也说了,拳头得硬!我看,这样,一百辆坦克,一百二十门榴弹炮,六十门加农炮,还有那些飞机,肯定优先保障咱纵队吧,形成核心突击力!”
师长点头,拿过笔,在清单上做着标记:“李云龙说的有道理,但是也不能全吃独食了,一是你得队伍现在还在整编中,训练还没到位,新式武器装备的教导队都没回来,另外就是这么多的坦克大炮飞机的,你伺候的过来么?”。
“我建议:李云龙的纵队,按照现代时空同志们的提议,装备重装合成旅,两个坦克营,四个突击营,三个炮击营,一个特战营,一个通讯营,一个后勤保障营,满编5000人。装配按照标准配置,弹药补给保留一半。”
“其他多余的炮留给三个师各组建一个重炮营,剩余的那一半弹药补给三个师平分。自动步枪、机枪等轻武器就按照数量,全军主力全部换装,多余的留作备用,换装下来的装备就给民兵团、预备队等单位。至于飞机就送到总部,建立飞行大队,由总部统一调动飞机支援前线各个战场。药品、被服、压缩干粮、电台、工兵器材,按需分配,优先保障一线和艰苦地区部队。”
李云龙搓着手,嘿嘿一笑:“首长,那个……重装备这些分配俺没意见,就是……能不能多批点卡车和油料?光有坦克没车拉步兵,跑不起来啊!没了油,坦克就是铁疙瘩!”
师长笑骂一句:“就你心眼多!批了!给你额外加五十辆卡车和相应的油料!但你要是练不出个样子来,我唯你是问!”
“谢谢首长!您就瞧好吧!”李云龙拍着胸脯保证。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张浩宇成为了连接两个时空最忙碌的桥梁。
他按照总部和师部制定的严密时间表与坐标点,进行着高频次、小批量、多点精准投送的穿梭。
一批批技术资料和教材被直接送入总部教导队和各师教导营;
一车车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和弹药被精准投送到各主力团的秘密接收点;
一门门重炮、一辆辆坦克,一架架飞机,被送达到指定的、经过加固的隐蔽山洞或林场;
药品、被服、罐头、油料等后勤物资,也被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级部队。
整个过程,高效、隐蔽、无声。
这只曾经的“穷八路”,正悄然发生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更换着爪牙,积蓄着足以石破天惊的力量。
---
与此同时,北平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多田骏面色阴沉地盯着桌上几份技术报告,手指焦躁地敲击桌面。下方的参谋们屏息凝神。
“异常!全是异常!”他猛地一拍桌子,“从太行山回收的残骸,结论是什么?!”
一名参谋硬着头皮上前:“司令官阁下…技术分析确认,八路军部分部队换装了全新的、性能远超以往的制式武器。其弹壳材质、工艺和发射药,与帝国已知的任何装备均不匹配,更接近…苏联或西方在研水平。”
另一人补充:“前线报告遭遇疑似装甲车辆和重型火炮打击,其火力和机动力远超以往。但未能获取实物证据。”
多田骏猛地起身,走到华北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太行山:“全新武器?装甲车?重炮?他们从哪得到的?!”他猛地转身,眼中狠厉:“不管来源是哪,这意味着我们对敌人的实力评估出现了严重偏差!他们已不再是山匪,正在获得正面抗衡的火力!”
“命令!”他的声音冰冷彻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