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大规模海战后,日军被八路的强大火力和导弹快艇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快速退回远海,开始利用舰炮在外海游走炮击沿海各处,在远距离对八路军海岸防线进行间歇性的炮击。
张浩宇看着前线的战报和战况描述,脑海中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诺曼底登陆纪录片——奥马哈海滩上德军MG42机枪形成的死亡风暴、水下障碍物、地雷阵、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那才是真正能够有效抵御大规模两栖登陆的防御体系。
张浩宇看着指挥室里眉头紧锁的老总道,“鬼子在用舰炮消耗我们,想跟我们打海上消耗战,等我们的工事和士气垮掉,他们的登陆进攻可能就来了。我‘回去’想想办法!”
老总与参谋长对视一眼:“好!时间紧迫,你立刻动身!”
当日深夜,张浩宇返回现代基地。 立刻联系了周主任和雷将军。
“那边的情况就是这样,”张浩宇将前线的严峻形势和战术构想进行了简要说明,“我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打造一条能阻挡日军登陆部队的死亡海岸。”
“明白了!”雷将军率先开口,“那可以用M134型7.62毫米迷你炮机枪,这东西放在滩头,就是收割生命的镰刀!火箭布雷系统,我们有成熟的90式122毫米火箭布雷车的技术底子,可以简化,实现快速大面积布设防步兵和防坦克地雷。高强度钢丝网、菱形拒马、混凝土障碍体的设计图和快速成型技术,都是现成的!”
“还有,”周主任补充道,“二战时期各国优秀的岸防工事设计图、抗登陆战术要点、火力配系方案,我们可以紧急整理出来。这些‘知识’,比单纯的武器更重要!”
“太好了!”张浩宇眼中闪过希望的光芒,“请尽快准备好物资和技术资料清单,我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交接!”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
当张浩宇带着大量的武器弹药和技术资料返回,八路总部都欢呼了起来。时间不等人啊,赶快联系陆地运输车队,一批批的将武器运输到沿海战场。
很快在青岛石老人、大沽口北侧的水下,就布设了大量菱形拒马和混凝土三角锥,用以迟滞和毁伤登陆艇。滩头及前沿阵地,密密麻麻地拉起了数道高强度铁丝网,有些地方甚至通电。
关键地段的工事内,也架设起了密密麻麻的M134转管机枪,其恐怖的射速和持续火力让见惯了“歪把子”和“捷克式”的老兵们都咋舌。
而在后方隐蔽阵地,107毫米火箭布雷车准备就绪,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登陆滩头变成死亡雷场。
所有指挥员都得到并紧急学习了抗登陆战术手册,对火力协调、阵地配置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道融合了二战经验和部分越战后防御理念的、更加科学和残酷的“钢铁堤坝”,在日军眼皮底下成型。
---
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拂晓。
渤海湾、胶州湾海面,铅灰色的云层低垂,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这不是自然的风暴,而是人类战争机器掀起的钢铁与血肉的风暴。
日军“海号作战”总指挥,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大将,站在“长门”号战列舰的舰桥上,最后一次审视着庞大的舰队。
超过一百五十艘各型舰艇,包括战列舰、重巡洋舰、航空母舰、驱逐舰以及密密麻麻的运输船和登陆艇,在广阔的海面上展开,气势磅礴。
“诸君!帝国兴废,在此一战!目标,支那沿海滩头!进攻!”丰田副武下达了最终命令。
上午六时整,登陆作战进攻开始。
“开火!”
“长门”号460毫米巨炮的轰鸣,整个舰队万炮齐发,成百上千吨的钢铁和炸药,砸向八路军坚守的海岸线。
整个海岸线再次被浓烟和火光吞噬,仿佛大地都在燃烧。
两小时后,炮火开始向纵深延伸。
“登陆部队,前进!”
数以百计的大发、小发登陆艇和特二式内火艇,开足马力,扑向预设的登陆滩头——天津大沽口北侧滩涂 和青岛石老人至沙子口一线。
第一批登陆艇,直接就撞上了八路军预先布设的水下障碍物。
“砰!咔嚓!”
剧烈的碰撞声接连响起。木质或薄钢板的登陆艇船底被尖锐的菱形拒马和混凝土三角锥撕裂,海水疯狂涌入。
艇只在距离岸边还有数百米的地方就开始倾覆、沉没,船上的日军士兵掉进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挣扎呼救,许多人直接被沉重的装备直接拖入海底。
“八嘎!水下有障碍物!”日军指挥官惊恐地发现情况不对时,登陆的浪潮已经无法停止,后续的艇只试图绕过沉船,却闯入了更密集的障碍区,损失惨重。
当幸存的日军士兵,拖着湿透的身体,踉踉跄跄地冲上沙滩时,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一种低沉而密集的、如同电锯撕裂布匹又如同狂暴蜂群般的“滋滋滋滋滋……” 声,从八路军的四面八方的防御工事中响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