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那顿气氛微妙的晚餐,如同一阵暖风,吹散了笼罩在林凡东海征程上的一层薄霜。苏远山虽未明确表态支持,但那句“年轻人,路还长,好自为之”以及默许苏晚晴与林凡交往的态度,已然传递出足够的信号:磐石资本这位外来者,至少获得了东海顶级豪门之一的“准入观察资格”。这对林凡而言,意义非凡。
晚餐后的第二天,林凡便全身心投入到临港新区项目的实质性启动工作中。合同已然签署,纸面上的蓝图亟待变为现实。磐石资本(东海)有限公司的招牌,正式挂在了市中心高档写字楼的二十八层。办公区内,一派繁忙景象,新招聘的员工在赵凯的带领下紧张地适应着环境,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讨论声不绝于耳。
项目的首要任务,是组建一支高效、专业的核心管理团队,并完成详细的项目规划和开工前准备。林凡亲自面试了数位从猎头公司推荐名单中筛选出的高管候选人,最终选定了一位拥有多年大型产业园运营经验、背景干净、作风稳健的中年职业经理人担任项目总经理,负责日常运营。同时,他从江城调来了两名在工程管理和财务控制方面经验丰富的骨干,充实核心团队。
详细的规划会议上,林凡再次展现了其战略眼光和对细节的苛求。他不仅要求团队细化园区整体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市政配套,更是对张浩主导的技术平台建设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共享中试平台不能只是设备的堆砌,要构建一套从预约、使用、数据记录到成果评估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精准制造工坊要能灵活适配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甚至要考虑未来引入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质检的可能性。”
在他的高标准驱动下,项目规划书厚度增加了近一倍,但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也大大提升。林凡深知,这个园区不仅是磐石资本在东海的名片,更是他践行其产业理想、吸引真正顶尖人才的载体,必须从一开始就立在最高的标杆上。
资金方面,陈宇展现了其卓越的调度能力。项目首期所需的数亿资金迅速到位,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林凡也适时地动用了部分系统提供的现金奖励,作为项目的战略储备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在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苏晚晴的陪伴成了林凡最好的调剂。她不再仅仅是温柔的解语花,偶尔也会凭借其对东海商业环境的了解,给林凡一些中肯的建议。例如,她提醒林凡注意东海本地几家大型建材供应商之间的微妙关系,避免在采购中陷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基于理性判断的帮助,让林凡更加欣赏她的聪慧与格局。
两人的关系在共同的目标和频繁的互动中稳步升温。一次周末,林凡难得抽出半天时间,陪苏晚晴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在悠扬的乐章中,林凡放松地靠在椅背上,苏晚晴轻轻将头靠在他的肩膀上。没有言语,一种宁静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音乐会散场后,两人沿着夜色中的江边漫步,手很自然地牵在了一起。
“林凡,”苏晚晴轻声说,“看着你把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真好。”
林凡握紧了她的手,看着江对岸灯火通明的陆家嘴,语气坚定:“这只是开始。我们要在东海,打造一个真正不一样的未来。”
然而,商海从未有过真正的风平浪静。就在项目开工仪式筹备得如火如荼之时,暗礁悄然浮现。
首先发难的是之前被林凡“合纵连横”策略暂时安抚住的几家本地中小型企业中的两家。他们突然联名提出,要求磐石资本提前支付一笔数额不小的“技术入门费”和“产能预订金”,否则将重新考虑与其他园区(暗示是盛世资本暗中操控的某个竞争项目)的合作。
紧接着,赵凯负责对接的、一家原本已基本谈妥的国内顶尖实验室设备供应商,突然以“核心零部件进口渠道受国际形势影响,交货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为由,要求重新谈判价格和交付条款,条件变得极为苛刻。
这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绝非巧合。张浩的监控系统很快捕捉到线索:那两家反水的小企业主,近期与盛世资本的一位副总有过秘密接触;而那家设备供应商,则被查到其最大竞争对手,恰好是盛世资本参股的一家企业。
“王国辉开始反扑了。”林凡在核心团队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不敢再正面攻击项目合法性,就转而从我们的供应链和合作联盟内部下手,制造麻烦,拖延进度,企图让我们陷入泥潭,甚至违约。”
“妈的!就知道这老小子没安好心!”王猛在视频连线中气得一拍桌子。
“凡哥,怎么办?那两家小企业还好说,可以找替代。但那家设备供应商很关键,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同等规格的替代品。”赵凯面露忧色。
林凡沉吟片刻,眼神冷静:“慌什么。对方出招,我们接招便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