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受敌的压力如同巨大的漩涡,试图将初具规模的磐石资本拖入深渊。供应链的阻滞、标准之争的阴云、人才掠夺的威胁,每一道都是足以致命的难题。林凡站在风暴眼中,内心却异常沉静。越是危急关头,他越是能激发出的冷静与果决。被动的防御只会耗尽元气,必须找到主动破局的关键点,打出一场漂亮的反击战,才能扭转乾坤。
他的目光首先聚焦在最紧迫的供应链危机上。瑞士的化学原料和德国的精密设备,是技术闭环不可或缺的“粮食”与“武器”。常规的商务沟通和替代方案寻找虽在进行,但远水难解近渴,且容易被“青云投资”再次设阻。必须另辟蹊径,找到对方势力难以触及的突破口。
深夜,林凡独自在办公室,启动了【资源链接(初级)】功能,将目标锁定在“高纯度特种化学原料”和“非受限渠道精密加工设备”上。系统能量缓缓消耗,片刻后,几条模糊但指向性极强的信息流涌入他的脑海:东南亚某国一家低调的化工企业,其生产工艺源自欧洲某已倒闭公司的技术遗产,产品性能与瑞士公司相近,且与龙国商贸关系密切;东欧一家老牌国有设备厂,拥有深厚的工业底蕴,其部分定制化设备性能不俗,但因市场推广不力而声名不显,正积极寻求亚洲合作伙伴。
这两条线索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指明了方向。林凡立刻召来张浩和赵凯。
“耗子,重点核实这两家企业的背景、技术实力和产品可靠性,要快!”
“凯子,准备商务团队,一旦耗子确认无误,立刻动身前往接触谈判,可以给出比市场价更优厚的条件,但质量必须绝对保证!”
“明白!”两人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林凡并未放松另外两条战线的应对。对于“青云投资”的人才掠夺,他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他不仅大幅提升了核心团队的待遇,更重要的是,他让陈宇博士和丹尼尔·陈博士牵头,成立了“磐石技术委员会”,赋予核心技术人员在研发方向、资源分配上更大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感。同时,他推动制定了清晰的“技术成果转化激励计划”,让每一位研发人员都能看到自己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市场价值后的丰厚回报。这种“尊重+利益+事业平台”的组合拳,远比单纯的金钱诱惑更具粘性,有效地稳定了军心。
而对于潜在的技术标准壁垒,林凡则采取了“借势”与“筑基”并重的策略。他通过苏晚晴引荐的那位法学专家,积极与国内相关的行业协会和标准化组织建立联系,表达磐石资本愿意为龙国自主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的意愿。这赢得了官方层面的初步好感和支持。同时,他加速推进园区内“事实标准”的打造,要求陈宇和丹尼尔团队加快技术规范的整理和固化,力求在具体产品和应用层面形成无法绕开的技术门槛。
就在林凡多线并进、全力破局之际,转机悄然出现。张浩那边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那家东南亚化工企业情况属实,其负责人对与磐石资本合作表现出极大热情,愿意优先供应所需原料,甚至提出可以探讨技术合作。而东欧那家设备厂,虽然设备不是最顶尖的,但其扎实的工艺和开放的合作态度(愿意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改造)恰好符合磐石资本现阶段的需求,且对方对“青云投资”的施压一无所知,合作障碍小。
更重要的是,张浩在深入追查德国设备被扣留事件时,结合吴教授之前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竟然挖出了一条关键证据:一段经过复杂加密处理的通讯记录片段,显示“青云投资”的一名高级经理与德国某官僚机构的一名中层官员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其目的正是为了阻挠那台设备的出口!虽然证据链还不完整,但足以构成重大嫌疑。
“凡哥!抓到狐狸尾巴了!”张浩兴奋地汇报,“虽然还不能直接钉死‘青云投资’,但这份证据足以让那个德国官员喝一壶,也能迫使德方重新审视扣留决定!”
林凡眼中精光一闪!这真是意外之喜!这份证据,虽然不足以彻底扳倒“青云投资”,但足以在局部战场给予其沉重打击,打乱其部署。
“立刻将这份证据,通过安全渠道,匿名提交给德国有影响力的反对党媒体和相关的廉政监督机构!”林凡果断下令,“注意操作手法,要像是内部举报,不要牵连到我们。”
“明白!保证做得干净利落!”张浩领命。
就在林凡准备利用这份证据发动反击时,苏晚晴带来了另一个好消息。她通过家族关系,联系上了一位即将率团访问欧洲的龙国高级别经贸官员,对方对磐石资本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努力表示赞赏,并同意在访问期间,非正式地关切一下龙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非商业壁垒”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正在向林凡汇聚。他敏锐地意识到,发动总攻的时机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