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饵行动”的核心舞台——精密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精陶科技)的厂区,气氛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以“尽职调查”为名入驻的三人“商业调查团队”,在精陶科技管理层的“配合”下,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为首的是一位自称姓王的中年男子,举止斯文,谈吐专业,但眼神深处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他的两名助手,一个沉默寡言,专注于操作带来的各种便携式检测设备,另一个则异常健谈,不断与精陶科技的工程师套近乎,试图挖掘更深层的“非正式信息”。
张浩的“暗影”小组,如同无形的幽灵,潜伏在网络的每一个节点和通讯的每一次波动中。他们清晰地监控到,对方携带的设备正在以极高的灵敏度,扫描着厂区的无线信号、环境电磁波,甚至试图捕捉生产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微弱振动和热辐射特征,这远远超出了普通商业尽职调查的范围。同时,那个健谈的助手,提出的问题也越发刁钻,开始触及生产工艺的某些关键参数和原材料供应商的详细信息。
“凡哥,鱼已经游进了网里,正在按照我们预设的路线试探。”张浩通过加密频道实时汇报,“他们很谨慎,但也很贪婪。我们故意放出的几个关于‘资金紧张’和‘技术瓶颈’的烟雾弹,他们照单全收了。那个姓王的负责人,多次试图接近核心烧结车间,都被我们以‘涉及最高商业机密’为由拦下了,但他通过其他方式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也足够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反向工程分析了。”
“很好。”林凡的声音冷静如冰,“让他们继续采集,让他们自以为得计。但核心的工艺参数和原材料配方,一点都不能泄露。耗子,重点监控他们离开厂区后的第一时间通讯,我要知道他们把‘成果’传递给谁。”
“明白!所有出口的网络和通讯信号都在我们的监控之下,他们插翅难飞!”张浩信心满满。
就在“诱饵行动”紧张进行的同时,林凡决定动用刚刚获得的【信息迷雾发生器】。他选择的时机非常巧妙,就在调查团队结束第一天“工作”,返回市区酒店的路上,以及他们当晚可能进行外部联络的时间段。他将发射器的目标区域设定为以精陶科技厂区为中心、半径五公里的范围,覆盖了厂区、调查团队下榻的酒店以及其间的主要交通干道。
无形的信息干扰场悄然展开,持续72小时。效果立竿见影。张浩很快报告:“凡哥,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我们监控到,对方试图通过加密卫星电话进行的一次短暂通讯,信号质量变得极不稳定,时断时续,内容模糊不清。而且,他们安装在酒店房间内的一个隐秘信号转发器,似乎受到了强烈干扰,不断向后台发送错误的环境噪音数据包。看来,我们的‘迷雾’起作用了,成功地给他们制造了麻烦!”
林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扰乱对方的通讯和监控,不仅能增加他们的行动难度和不确定性,更能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可能采取更冒险、更容易暴露的行动。
然而,林凡并未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一次“诱饵行动”上。他深知“青云会”的狡猾,绝不会只有这一条线在行动。他一边密切关注着精陶科技这边的动向,一边继续处理着其他战线的事务。
北非项目那边,赵凯已经抵达现场,并按照林凡的指示展开了工作。他聘请了欧盟认可的顶级环评机构进行独立评估,同时积极与当地部落长老和环保人士沟通,展示了项目采用的全球最高标准的环保技术和将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的蓝图,舆论压力得到初步缓解。但赵凯也反馈,背后推动此事的欧洲NGO背景复杂,与几家欧洲老牌竞争对手关系密切,阻力依然存在。
知识产权方面,专利律师团队的分析报告确认了苏晚晴的担忧。那家瑞士研究所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写得非常巧妙,确实对磐石资本的未来技术路线构成了潜在的“篱笆墙”式的限制。律师团队建议,一方面加快自身核心专利的申请,形成专利池进行对抗;另一方面,考虑对该专利申请提出异议,质疑其新颖性和创造性,但这将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法律战。
多条战线传来的消息,让林凡感受到一种全方位的挤压感。“青云会”就像一条巨大的章鱼,触角从商业、技术、法律、舆论等多个层面同时缠绕过来。
就在这纷繁复杂的局面中,那步早已布下的“暗棋”——程瀚海司长,再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这天傍晚,林凡接到了一个来自天京的保密电话,来电者正是程瀚海。他的语气比上次更加凝重,甚至带着一丝急切。
“林凡,长话短说。”程司长省略了所有寒暄,“你们最近是不是在北非有个大型项目遇到了环保麻烦?”
林凡心中一惊,此事并未向国内相关部门详细汇报,程司长竟然知晓得如此清楚及时?“是的,程司长,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我们正在积极应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