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迁六国世族入秦,其中便有齐国稷下的士人与十余万卷藏书,皆被封存于高阁。
实际上,天下一统之初,始皇帝对六国士人与儒生颇为宽容。
他封孔子八世孙孔鲋为鲁之文通君,拜少傅,邀其入咸阳为官;又设博士议政制度,所用多为齐、鲁儒生。
更命儒士淳于越、叔孙通等人为扶苏之师。
凡此种种,皆表明始皇并不排斥儒学。
秦以法家为主,墨、农、纵横诸家亦各有其位,共同构成秦国的社会阶层。
这些学派皆奉行“务实”
之风。
务实固然有益,却也存在不足——在精神、文化与思想上,不免留有空白。
自荀子入秦,儒学渐入关中,秦地始有儒风,并在民间悄然传布。
因此,无论为安抚六国遗民,还是助秦更好地发展并巩固统治,始皇皆有意吸纳儒学。
及秦有天下,尽收六国礼仪,择其善者而用,虽未必合于古制,却能尊君抑臣,使朝廷井然有序,依古礼而行。
儒生作为知识分子,精于学术与经籍。
他们的思想,有助于加强国家对百姓的治理。
“秦虽灭六国,却迟迟未能真正收服六国百姓之心!”
“究其根源,在于文化与习俗尚未融合,秦之统治犹如无根之木,虽大而不稳。”
赢无限来自后世,深知文化渗透与思想改造的重要——其力量有时甚于战争。
李斯亦有所察觉。
因而当他发现儒生不受掌控时,便上书请焚诗书,留下“焚书坑儒”
之典。
“然堵不如疏。
欲成真正一统,仍需新思想、新文化之潮流。”
“稷下学宫,便是大秦新思想、新文化之阵地。”
汉承秦制,足证秦制之优越。
不同之处在于,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内法外儒,逐步削平诸侯,统一思想——此实为汉室强盛之关键。
制度无碍,人才方是根本。
赢无限以史为鉴,对治秦之策,胸中已有成算。
他眼中神光熠熠,如见未来。
他拥有扫荡天下、承前启后的气魄与格局。
身后华盖垂落,化作一道功德化身,缓步走出殿堂,迈向朝堂。
此刻他需炼化汹涌而至的国运与龙气。
因而将部分心神寄托于功德、气运与符纸之中,显化于外行走。
“诸位大臣,关于始皇的谥号,可有定论?”
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废止庙号与谥号制度。
仅以世次排列,自始皇帝、二世、三世依序延续。
但赢无限登基后,立即恢复了谥号与庙号。
他虽敬重秦始皇,却不愿永远居于始皇之下,成为后世口中的“秦二世”。
若真甘为次位,当初何不设法保全始皇?
因此,必须为始皇定下谥号。
谥号,是依据君主生平功过所评定的称号。
或褒扬或批评,以示一生定论。
谥号制度行于整个贵族阶层,君主谥号由朝廷议定,臣子谥号则由君主赐予。
“始皇统一天下,并吞八荒,南征百越,北驱匈奴,武功之盛,威震四海!”
“故建议谥为‘皇武’,可称秦皇武帝!”
加一“皇”
字,是因秦国曾有一位秦武王,即那位举鼎而亡的勇武之君。
不沿用始皇自称的帝号,
正如前文所言,赢无限不愿永居人下。
“皇,象征伟大!”
“武,代表勇猛!”
始皇帝三十七年,
七月丙申,即二十三日,
清晨,
三万白甲铁骑隆隆开道。
道路两旁,早有百姓肃立于寒风之中。
“那是什么?”
众人惊异望去。
在朝臣与王族护卫的簇拥中,十二尊金人肩扛始皇灵柩,缓缓步出咸阳。
“是十二金人!它们竟然活了过来!”
昔日始皇收天下兵器,聚于咸阳,熔铸为十二金人,以削弱民间武力。
而今,这十二尊金人竟步出宫禁,为始皇送葬。
丙申之日,
始皇国葬。
铁骑开道,旌旗蔽空,白幡飘扬。
金人抬棺,百官随行。
沿途原野挤满了秦地百姓。
人们肃立于清晨寒风之中,
默默凝望这位实现历代秦王夙愿、带领大秦走向天下的第一位皇帝,走向生命的终局。
从咸阳通往骊山的广阔原野上,
白茫茫与黑压压的人群连绵起伏。
香案与祭品铺就看不到尽头的长廊。
斯人已去!
无论始皇生前功过如何,
关中的老秦人都愿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赢无限身穿孝服,随行于始皇灵柩之后。
他炼化的十二金人,坚固如宝器,形同傀儡。
太祝府的巫师与祭祀散发持剑,
反复低沉高呼:“帝归来兮,安我大秦!”
“帝已去兮,魂魄安息!”
巫师方阵之后,百辆兵车满载陶俑。
妃嫔与皇女嚎啕痛哭,
风中陶埙与秦筝呜咽断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