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
“你啊——”父亲叹了口气,又笑,“有点本事。”
林杰低头,把那个“有点”吞进了饺子里。
——
深夜,公司里没有庆功宴,只有一轮简短的“致谢会”。
“谢谢每一个写过一行注释的人。”法务举杯,“让证据能被‘看懂’。”
“谢谢每一个愿意被质疑的工程师。”测试举杯,“让真相在压力下更稳定。”
“谢谢每一个‘不完美但真诚’的版本。”运营举杯,“让世界看到‘改进’。”
林杰最后举杯:“谢谢那句‘家在这边’。”
第二天,Git仓库上线“证据链标准样例”,所有流程与模板开源,许可协议只有一句话:
“愿与一切守规则的人共享。”
——
媒体问答节选:
“问:你们是否会反诉对方的商业诋毁?”
“答:依法评估,稳妥推进。但与其花时间在‘报复’,不如花时间在‘普及’——让更多企业在第一天就知道‘怎么做对’。”
“问:这次案件对普通用户有什么意义?”
“答:当搜索、新闻、城市应用里每一条‘事实’都有清晰可追溯的证据链时,你们将不会再被轻易误导。这就是意义。”
“问:如果对手不道歉呢?”
“答:我们不强迫对方后悔,但我们会强迫流程正确。”
答记者问的最后,林杰加了一句:“规则不是为了赢,更是为了可持续地赢。”
——
一周后,未来科技内部开了第一期“证据链工作坊”。
“我们不是为了应对诉讼而做‘证据链’,”法务总监开场,“我们是为了让‘真相’具备可复制的工程学。”
白板上,林杰把整个开发流程拆成三段:
“研发:代码签名+关键提交哈希+时间戳; 测试:可复现实验+对照组+日志水印; 发布:版本指纹+外部校验+灰度回滚证明。”
“这三段贯穿所有产品——搜索、门户、流萤、城市大脑、创世。”
有人提问:“会不会很繁琐?”
“繁琐比崩溃好。”林杰答,“流程是我们的合约。”
工作坊结束后,门户发布了“证据链手册—公众版”,把术语换成普通人能懂的话:
“你看到的每一条新闻、每一个‘建议路线’,都有一张看不见的‘来龙去脉’。”
评论区一片“明白了”。
——
深夜,林杰在日记里写:“规则让我们走得慢一点,但走得更远。”
写完,他把笔搁下,抬头看向窗外——江风仍旧温柔,城市仍在发光。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重回1995:错位人生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