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父母,吴迪拎着那袋沉甸甸的水果零食,独自走在华灯初上的校园里。路灯的光晕在地上拉出他长长的、略显孤单的影子。城市的喧嚣似乎被高大的梧桐树过滤掉了大半,晚风吹过,带着一丝初秋的凉意,也吹散了火车站里那股酸涩的余味。他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心情,推开了406宿舍的门。
宿舍里亮着灯,最后一位室友也到了。是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男生,叫赵大鹏,来自邻省一个产煤的县城。他正坐在自己的下铺(靠窗另一个位置),吭哧吭哧地整理着一个巨大的蛇皮袋行李,床上地上摊满了东西。
“哟,回来了!还以为你今晚不回来了呢!”王超(靠门下铺)正歪在床上刷手机,第一个看见吴迪。
“送爸妈去车站了。”吴迪应了一声,把手里的大袋子放在公用的小方桌上,“喏,我爸妈买的,说给大家分着吃。”
苹果的红润光泽和零食包装的鲜艳色彩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哇!苹果!还有饼干!谢谢叔叔阿姨!”刘洋(靠窗下铺)从书本里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
“太客气了!”陈立(靠窗上铺)从上铺探出头来,笑嘻嘻地说,“正好饿了!”
赵大鹏也停下了手里的活,搓着手憨厚地笑:“这多不好意思……”
“没事,一起吃。”吴迪动手拆开包装袋,把苹果分给大家,又把饼干糖果倒在桌上一个小盘子里。气氛一下子热络起来。大家围着小方桌,一边啃着苹果,一边七嘴八舌地互相介绍家乡、吐槽路途辛苦、好奇地打听彼此的高考分数和专业。赵大鹏带来的家乡特产——一种硬邦邦但据说很香的烙饼,也被贡献出来分享。初见的陌生和局促在食物的香气和轻松的闲聊中迅速消融。王超是本地人,言语间带着点自来熟的优越感;刘洋话不多,但很认真;陈立活泼健谈;赵大鹏憨厚实在。吴迪话也不多,但脸上带着笑,认真地听着,偶尔插一句。这小小的四人间,初步有了“家”的轮廓。
“走!吃饭去!饿死了!”陈立率先提议。大家纷纷响应,锁好门,结伴走向最近的一个食堂。
大学的食堂之大,远超吴迪的想象。眼前这座三层高的建筑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空气里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他们进的是一食堂,据说还有三个!每一层都分布着不同的档口:快餐、面点、炒菜、麻辣烫、铁板烧……琳琅满目,蒸汽缭绕,窗口前排着长队。从未见过如此阵仗的吴迪和刘洋、赵大鹏都有些看花了眼,站在入口处一时不知该往哪走。
“跟我来!这层最里面是自选称重的,花样多!”本地通王超熟门熟路地带着大家往里挤。果然,一片区域摆满了长长的冷热菜品台,荤素搭配,色泽诱人。学生们拿着托盘和夹子,像逛超市一样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最后统一过秤计价。
“这个好!想吃啥拿啥!”赵大鹏眼睛发亮,率先拿起托盘。吴迪也学着他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夹了些看起来清爽的炒青菜、土豆丝,犹豫了一下,又夹了两块看起来不错的红烧排骨和一个鸡腿。过秤时,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他心里默默算着价格,比自己预估的贵一点,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四人端着堆满食物的托盘,好不容易在喧嚣的食堂里找到一张空桌坐下。
“开动!”陈立一声令下,大家埋头吃起来。食堂的饭菜味道中规中矩,但胜在种类繁多,管饱。王超边吃边点评哪个窗口的什么菜最好吃,俨然美食家。刘洋细嚼慢咽,吃得最斯文。赵大鹏食量惊人,风卷残云。吴迪默默地吃着,感受着这集体生活的第一餐,热闹、新鲜,也带着点初来乍到的无所适从。吃完饭,大家又一起去水房打了热水,说说笑笑地回到宿舍。
晚上,大家洗漱完毕,躺在床上闲聊。王超讲着本地的趣闻,陈立分享着高中时的糗事,连刘洋也难得地说了几句。气氛轻松融洽。然而,当墙上的挂钟指针慢慢滑向十点,宿舍楼统一的熄灯哨声尖锐地响起,整个房间瞬间陷入黑暗时,一种奇异的静默突然降临了。
刚才还此起彼伏的说笑声戛然而止。黑暗中,只能听到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和宿舍里几个深浅不一的呼吸声。没有人再说话,甚至连翻身的声音都小心翼翼。一种无形的、带着湿气的情绪在黑暗中弥漫开来,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是离家的怅惘?是对陌生环境的不安?还是白日喧嚣褪去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悄然浮上心头?吴迪睁着眼睛,望着上铺床板的模糊轮廓,父母在火车站检票口消失的背影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袋苹果的香甜仿佛还留在唇齿间,却更衬得此刻心头的空落。他听见对面上铺的陈立轻轻叹了口气,隔壁床的刘洋翻了个身,床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静默的夜,成了大学送给他们的第一份带着乡愁的礼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