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吴迪便正式在林薇家住了下来。这座陌生的院落,因为林薇和其家人的存在,迅速变得亲切而温暖。过年期间,农村家里的主题永远离不开“走亲访友”。
几乎每天,家里都会来几拨客人。有时是林爸爸这边的叔伯姑婶,有时是林妈妈那边的舅舅姨母,还有左邻右舍、父母的老友。每当有客人上门,寒暄落座,茶水瓜子招待上之后,林薇爸妈总会笑着,用一种既自豪又郑重的语气,把坐在一旁的吴迪拉过来介绍:
“来来来,大哥/大姐/他叔/他婶,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小吴,吴迪,薇薇的对象。”然后转向吴迪,“小吴,这是你大舅/二姨/三叔公……”
起初几次,吴迪还有些紧张,每次都立刻站起身,恭敬地跟着称呼,然后接受一番来自长辈的审视和问候——“哪里工作啊?”“家里父母都好吧?”“和薇薇怎么认识的?”……他一一谨慎作答,态度谦和。
林薇则坐在他旁边,偶尔补充两句,或者在他被问得有些招架不住时,偷偷在桌子底下捏捏他的手,递过一个鼓励的眼神。
同样的话,同样的流程,一天可能要重复好几遍。到了后来,甚至连林薇都能预判父母下一句要说什么,在爸妈开口前,就偷偷对吴迪做口型,两人相视偷笑,仿佛共享着一个甜蜜的小秘密。
“看,又来了,‘小吴这孩子挺实在’……”林薇压低声音,学着爸爸的语气。
吴迪忍俊不禁,低声回道:“下一句肯定是‘以后常来玩’。”
除了在家接待,林薇爸妈还特意安排了时间,带着吴迪和林薇去给几位最重要的长辈拜年——林薇的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
去看爷爷奶奶时,奶奶拉着吴迪的手,上下打量,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祥的笑意,不住地点头:“好,好孩子,薇薇有福气。”爷爷话不多,只是用力拍拍吴迪的肩膀,递过来一个厚厚的红包,一切尽在不言中。
外公外婆那边则更热闹些,一大家子人都在。吴迪再次经历了被围观的“洗礼”,但他始终保持着微笑,礼貌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帮着端茶倒水,赢得了亲戚们的一致好评。
几天下来,吴迪感觉自己像参加了一场高强度的人际关系速成班。林薇家关系比较近的亲戚,他算是认了个七七八八。但中国亲戚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超他的想象,那些绕来绕去的称呼——什么“姑奶奶的侄孙”、“表舅家的外甥女”——听得他头晕眼花。他偷偷对林薇说:“我估计下次见面,除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又得傻傻分不清了。”
林薇笑得前仰后合:“没事!我也经常搞混!到时候你看我眼色行事!”
在林薇家的这几天,吴迪也没闲着。他深知“勤快”是博取好感的不二法门。看到林妈妈在厨房忙碌,他会很自然地走过去:“阿姨,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我帮您洗菜/切菜/剥蒜。”
林妈妈起初总是推辞:“不用不用,你是客人,快去坐着喝茶。”
但吴迪态度诚恳,而且上手很快,动作利落,一看就是常做家务的。几次下来,林妈妈也就默许了他的帮忙,眼里赞赏的神色越来越浓。
最高兴的莫过于林爸爸了。以往过年,家里来客人,做饭洗碗的主力总是他们夫妻俩,忙得脚不沾地。今年好了,未来女婿抢着干活,而且手艺居然相当不错,偶尔露一手炒个菜,还能收获满桌好评。林爸爸乐得清闲,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坐在堂屋里,陪客人喝喝茶、聊聊天,享受一下“老丈人”的待遇了,脸上整天都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正月初六,年味稍淡,走亲访友的高峰期也算过去了。吴迪把林薇家重要的亲戚基本都见了一遍,算是圆满完成了“认门”的任务。
这天早上,吴迪提出该回家了。林薇爸妈虽然不舍,但也知道情理如此。
林妈妈对林薇说:“薇薇,你也跟小吴一起去,给吴迪的爷爷奶奶拜个年。两位老人家,上次人虽然没来,但心意那么重,带了那么多自家种的好东西,咱们得懂礼数,你该去看看。”
林爸爸也点头称是:“对,应该去。东西我们都准备好了。”说着,指了指堂屋角落里早已堆叠好的各式礼品——精美的点心盒子、本地的特色礼盒、好酒好茶,丝毫不比吴迪家带来的少。
吴迪连忙推辞:“叔叔阿姨,太客气了,不用准备这些……”
“要的要的!”林妈妈打断他,“礼数不能少。第一次上门,必须郑重。”
正好,林薇家一位有车的堂叔今天过来走动,林爸林妈便拜托他辛苦一趟,送吴迪和林薇回去。他们自己则留在家,因为按照习俗,初六家里可能还会有零星的亲戚朋友来拜年,实在走不开。
于是,吃过早饭,吴迪和林薇便坐上了堂叔的车。后备箱里塞满了沉甸甸的礼物,也装满了林薇父母的认可与心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