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喜讯的电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从两个遥远的故乡扩散开来,持续不断地拍打着吴迪和林薇在城市中的小家。然而,与最初那纯粹的、震耳欲聋的狂喜不同,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具体、更为绵密的关怀与叮嘱,如同春雨,细细密密,无孔不入。
吴迪的手机成了热线。妈妈每天会准时发来数条长达60秒的语音,内容从“今天薇薇胃口怎么样?”到“我托人买了乡下土鸡蛋,过两天给你们寄去”,再到转发各种标题惊悚的孕期科普文章:《震惊!这十种食物孕妇千万不能碰!》《孕期这个动作会导致胎儿畸形!》。奶奶则更关心林薇的身体感受,每次视频都要盯着她的脸看半天,判断她“气色”好不好,反复叮嘱吴迪“一定要把薇薇照顾好了,她现在是一个人吃两个人补”。
林薇家那边也是如此。林妈妈俨然成了“远程营养总监”,每天都会询问菜单,对吴迪的烹饪提出各种“专业性”指导,比如“菠菜要焯水去掉草酸”、“羊肉性温可以适量吃但螃蟹大寒绝对不行”。林爸爸则更关注产检结果,每次检查完,必定要第一时间看到所有化验单和B超照片的清晰版,然后戴着老花镜研究半天,再打电话来一番“专家会诊”。
这种密集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最初让两人感到温暖,但很快也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吴迪发现自己原本井然有序的“保护计划”不断受到挑战和修正,林薇则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公开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每一口食物、每一个举动都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我觉得我快不会吃饭了,”一天晚上,林薇看着吴迪按照双方母亲“综合意见”精心烹制的、清淡得几乎尝不出味道的晚餐,半开玩笑地抱怨,“吃什么都像在完成KPI。”
吴迪给她盛了一碗汤,无奈地笑了笑:“忍一忍,都是为了你好。她们也是关心则乱。”
他理解长辈的心情,但也更坚定了要守住小家庭内部秩序的决心。他像一道滤网,努力过滤掉那些过于焦虑和互相矛盾的信息,只汲取其中合理的、科学的部分,融入到他对林薇的日常照顾中。他明白,最终承担责任的是他们自己,他们需要在纷繁的信息和过度的关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这种节奏,核心便是吴迪那近乎偏执又无比温柔的无微不至。
每天清晨,他依旧第一个起床,但准备工作变得更加繁杂。除了简单的早餐,他开始为林薇准备中午的便当,确保食材新鲜、营养均衡、符合各种“禁忌清单”。然后,雷打不动地送她上班。下班时间,只要没有无法推脱的会议,他的车总会准时出现在林薇公司楼下。车厢成了林薇一天工作后第一个可以彻底放松的港湾,他会准备好温水和她爱吃的(且在允许范围内的)小零食。
一日三餐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购买了更专业的营养学书籍,认真研究不同孕周所需的营养素,不再完全盲从长辈的经验之谈。他的厨艺在“健康”与“美味”之间寻找着艰难的平衡,试图在满足苛刻的营养要求外,也能稍稍抚慰林薇偶尔因为激素变化而变得挑剔的味蕾。当他某次成功复刻出林薇馋了许久、但经过他改良(少油、少盐、无味精)的某道家常菜,看到她眼中迸发出的惊喜光芒时,那份成就感,堪比攻克了一个技术难题。
定期的产检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节点。每次去医院,吴迪都如临大敌,提前查好路线,预留充足时间,准备好所有证件和过往检查单。候诊时,他紧紧握着林薇的手,表面镇定,手心却微微出汗,直到听到医生那句“一切正常,胎儿发育符合孕周”,他紧绷的神经才会瞬间松弛,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他将每一次的B超照片都仔细收藏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从模糊的孕囊,逐渐长出胎芽、胎心,再到初具人形,一种奇异而强烈的连接感在他心中滋生。尽管他依旧无法具体想象出“父亲”的模样,内心深处对那个未知身份的惶恐并未完全消散,但至少,他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在努力做好眼前能做好的一切——做一个可靠的丈夫。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父亲,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迷雾重重的未来里。但他能确定的是,此刻,他可以努力做好一个丈夫。把最好的都给林薇,保障她和腹中孩子的健康与安稳,这便是他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能为这个家锚定的、最实在的当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薇的身体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原本平坦的小腹渐渐隆起,如同春日里悄悄鼓胀的土壤,孕育着生机。她换上了宽松的孕妇装,行动间开始带着一种属于准妈妈的、笨拙又温柔的迟缓。这种变化带着一种奇妙的真实感,不断提醒着他们,那个小生命正在茁壮成长。
公司方面,也对林薇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照顾。领导不再给她安排周期紧张、压力巨大的核心项目,转而让她负责一些相对常规、不需要频繁加班的事务性工作和知识梳理。她的办公桌上,悄悄多了一个靠垫和一双柔软的平底拖鞋。每天都能按时下班,周末也极少需要再去公司处理紧急事务。这种工作节奏的放缓,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也让她能更从容地应对孕期可能出现的各种身体不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