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光阴,在婴孩从蹒跚学步到满地飞跑的成长里,在四季无声的轮转中,被悄然度量。吴迪就在那种被他自我定义为“稳定”的工作状态里,平稳地滑过了三百六十五个日夜。日历一页页翻过,没有波澜,没有意外,甚至缺乏足够鲜明的记忆点,如同一条流速缓慢、几乎看不出流动的深河。
工资依旧在每个月的固定日期,分毫不差地打入账户。数字没有减少,甚至因为每年例行的微调,还有了微不足道的增长。这确保了家庭财务的稳定,覆盖了每月必须支出的房贷、生活费,以及小悦宁日益增长的开销——奶粉、尿不湿、辅食、绘本、玩具,还有偶尔的小儿推拿或体检。工作量也确实维持在一种令人舒适的“低水平”,他不再需要为了赶项目节点而熬夜,不再需要同时应对多个紧急任务,大脑很少再体验到那种高速运转后近乎燃烧的疲惫感。
起初,这种清闲曾让他感到不安,但时间是最强大的麻醉剂。日复一日的规律作息,准时下班带来的充裕家庭时间,逐渐将那份不安稀释、软化,最终沉淀为一种习惯。他习惯了在办公室里处理那些不具挑战性的工作,习惯了扮演“顾问”和“定海神针”的角色,习惯了看着年轻同事们冲锋陷阵、挥洒激情,而自己则留守后方,确保大本营不失。
然而,“习惯”并不意味着“麻木”。那种“不被需要”的感觉,并未真正消失,只是从尖锐的刺痛,演变成了一种持续存在的、沉闷的背景音,像关节在阴雨天隐隐作痛,提醒着他某种机能正在悄然退化。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掌握的技术栈正在慢慢过时,对于业界最新的技术风向和框架,他只剩下泛泛的了解,缺乏深入的实践。他的价值,似乎越来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积累,而非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这种依赖是脆弱的,如同沙上堡垒,一旦经验不再被看重,或者年轻一代迅速成长到足以独立解决所有复杂问题,他的位置又将何在?
这种担忧,像水面下的暗礁,平时看不见,却总在夜深人静时,硌得他心头不适。他偶尔会点开招聘网站,浏览那些要求“精通最新技术”、“有大型项目架构经验”的职位描述,越看,心里那份不确定感就越发清晰。他与那个激烈竞争、快速迭代的外部市场,似乎已经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但他没有勇气去戳破它。家庭的稳定,女儿的欢笑,妻子逐渐步入正轨的事业,都成了牵绊他脚步的最重砝码。“算了,就这样吧,至少现在安稳。”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这个理由说服自己,将那份担忧重新按回心底。
与吴迪这边“静水流深”却暗藏隐忧的状态相比,林薇的职场轨道则显得清晰而充满动力。她已经完全恢复了产前的干练,甚至因为母亲角色的历练,在处理多任务和团队沟通时,更添了一份从容与韧性。她负责的项目稳步推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偶尔也需要加班应对紧急情况,但她乐在其中,享受着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与价值认同。她像一棵重新扎根土壤的树,沐浴着阳光雨露,枝叶日益繁茂。
家庭的运转,则主要依赖于林妈妈这根不可或缺的轴心。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用她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支撑起了女儿女婿安心打拼的后方。她不仅是外孙女的“专职保育员”,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安全玩乐、早期启蒙,更是这个家的“大总管”。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家里的清洁整理,日常用品的采购补充……所有这些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家务,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吴迪和林薇深知母亲的不易。虽然他们坚持每月给母亲一笔钱,最初是说好的“辛苦费”和“生活费”,林妈妈推辞不过,最终收下,但数额远低于市场保姆的价格,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心意。
然而,生活的账本,远比表面数字来得复杂。很快,吴迪和林薇就发现了一个让他们更加愧疚的事实。每次去超市或菜市场采购,林妈妈总是抢着付钱。起初他们以为是偶然,后来才明白,这是母亲的“策略”。她用自己的退休金,默默承担了家里大部分“材米油盐”的日常开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青菜、肉类、水果、调料、纸巾、洗涤灵……日积月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吴迪默默算过一笔账,他们每月给母亲的那笔钱,恐怕还抵不上母亲为这个家额外贴补的生活费。这相当于,母亲不仅免费为他们带孩子、做家务,还在用自己有限的退休金,倒贴他们的生活。
这个发现,让吴迪和林薇心里沉甸甸的,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与酸楚。
一天晚上,小悦宁睡熟后,林薇靠在吴迪肩头,轻声说:“我今天又看到妈在楼下小超市买东西,又是她付的钱。我跟她争,她说她的退休金反正也花不完,放着也是放着。”
吴迪沉默着,握紧了林薇的手。他知道,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这是母亲那颗毫无保留、愿意为他们倾尽所有的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