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州城下的炮声轰鸣,如同最后的丧钟,不仅彻底击碎了河西州上下再度挑衅的勇气,也向周边所有心怀叵测的势力宣告了青岚州不可侵犯的意志。赵虎与苏小蛮率领的得胜之师,在河西州军民惊恐万状的注视下,从容不迫地携带着缴获的大量战利品与军械,凯旋而归。
当大军的身影出现在青岚州边境,那熟悉的灰白色水泥堡垒和飘扬的“沈”字旗映入眼帘时,压抑了许久的欢呼终于如同火山般爆发出来。沿途百姓自发聚集,箪食壶浆,以最朴素的热情迎接保卫了他们家园的英雄。许多士兵看着亲人安然无恙的笑脸,看着身后这片用血火守护下来的繁荣土地,忍不住热泪盈眶。
州城之内,更是万人空巷,欢庆的浪潮席卷每一条街道。此战,不仅解除了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更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增强了青岚州所有人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然而,作为最高统帅的沈逸,却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太久。凯旋仪式结束后,他立刻投入到了更为繁重和关键的战后工作中。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是荣耀,更有满目疮痍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要之事,便是抚恤与赏功。
州衙大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沈逸亲自主持了阵亡将士的追悼仪式,并宣布了极其优厚的抚恤政策:阵亡者家属除一次性获得大笔抚恤金外,其直系亲属将由州衙供养至成年或终老,子女优先进入州学就读,家人可优先获得工坊工作机会。伤残者同样获得重恤和妥善安置。
对于立功将士,从赵虎、苏小蛮等高级将领到普通一兵,皆按军功大小,给予金银、田亩、乃至官职爵位的赏赐,毫不吝啬。尤其是那支初试锋芒便立下奇功的炮队和军工坊的工匠们,更是得到了沈逸的亲自嘉奖和重赏。
“将士用命,工匠尽心,方有此胜!此功,非我沈逸一人之功,乃我青岚州上下同心之功!”沈逸的话,让所有参与此战的人都感到了被尊重的温暖,军心、民心更加稳固。
其次,是消化战果与军事改革。
此次大战,青岚州军队,尤其是新组建的炮队和经历了血火考验的新军,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沈逸下令,以赵虎和苏小蛮为首,成立“军制改革司”,着手进行全面的军事改革。
内容包括:完善军队编制,确立以“旅、团、营、连、排、班”为骨架的新式编制;建立专业的炮兵部队,并开始系统培训炮兵军官和士官;总结步炮协同战术,编写训练大纲;利用缴获和自身生产的装备,全面换装标准化武器,淘汰老旧杂式装备;建立更完善的征兵、训练、轮换和退役制度。
同时,在边境沿线,依托此次大战检验过的水泥堡垒群,构建更加系统、纵深的永久防御体系,并增派驻军,加强巡逻,防范河西州狗急跳墙或鞑靼人可能的报复。
对内,则是恢复生产与发展经济。
战争虽然短暂,但对青岚州初生的工商业还是造成了一定冲击。柳书瑶迅速行动,评估损失,恢复供应链,并利用缴获的大量物资和战利品,充实州库,平抑因战争可能引发的物价波动。
“夫君,此战我们缴获了大量河西州的生丝、药材和金银,正好可以弥补我们之前的消耗,甚至有余力扩大再生产。”柳书瑶汇报着,眼中闪烁着商人的精明,“而且,经此一役,‘青岚制造’和我们的火炮威名远扬,周边州郡再无人敢轻易卡我们的商路,甚至有不少商人主动前来寻求合作。”
沈逸点头:“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书瑶,你放手去做,整合商会,制定新的贸易规则,我们要将战争的损失,加倍地赚回来!”
宁清漪则总揽内政,安抚因战事波及的边境百姓,组织修缮被战火损毁的房屋和农田,确保春耕不误。芸娘的医馆体系也在战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力救治伤员,并开始着手建立更完善的战时医疗保障预案。
然而,沈逸思考得最深的,还是如何将战争带来的“技术红利”和“威慑红利”,转化为青岚州长治久安的基石。
这一日,他在州衙召开了战后第一次全面的“州务发展会议”。与会者除了核心的夫人与将领,还包括各房主事、州学山长、商会代表以及此次立功的工匠、学子代表。
“诸位,”沈逸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有力,“此战之胜,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工匠尽心,百姓支持。然,胜不足骄,危不足惧。我等当以此胜为新的起点,励精图治,使我青岚州真正成为无人敢犯的强盛之州!”
他提出了下一阶段发展的三大核心方向:
一、科技引领,工业强州。
“火炮之威,诸位已亲见。然,此非终点。”沈逸目光扫过在场,尤其是那些眼神炽热的工匠和格物院学子,“军工坊需总结经验,优化工艺,提升火炮产量、射程与精度,并着手研发新式火器,如燧发枪、开花弹的定距引信等。重工业区的高炉要持续改进,坩埚炼钢技术必须尽快突破并规模化!我们要建立起涵盖采矿、冶炼、铸造、加工在内的完整重工业体系!这不仅是为了军备,更是为了农具、工具、乃至未来更宏大工程的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