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安恢复伤势用了多久已经无法考量,此地与外部割裂开来,安静得毫无声音。四周除了夜明珠撒下的大片光辉和地上生长着的发光植物之外,再无其他异常。
前方是一座恢弘的大殿,上面有匾额,写着“太初殿”。这太初殿为何物,陈承安翻遍两世记忆也没有任何的线索,只得压下心中疑惑,摸索着前进。
陈承安踏入太初殿的瞬间,身后的殿门无声闭合。四周景象骤变,原本寂静空旷的大殿化作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虚空,一道光柱照在陈承安身上,陈承安的身躯立即腾起一阵火焰,这火焰看得见,却感觉不到,随后便消失不见,连同着这大殿照明的夜明珠也同时熄灭,这让陈承安大感好奇。随后前方隆隆的声音传来,仿佛有无数巨石在沿着某个特定的轨迹缓缓移动,过了良久声音渐去,大殿再次恢复了安静,夜明珠也再次恢复了原本的光亮。
大殿依旧空旷,唯有前方一座斑驳的石碑矗立,上书古篆:“火之道,焚万物而生万象,燃虚妄见真我。”
石碑突然裂开,一道赤色流光没入陈承安眉心。霎时间,他仿佛被抛入熔岩炼狱,皮肤寸寸皲裂——周身蓦地浮现万家灯火的虚影,烛火摇曳,油灯昏黄。陈承安忽然想起幼时寒冬里母亲为他点起的暖炉,自己虽是庶出,但自家父亲也是庶出,幼时也曾得父亲的庇佑,父亲在灯火下为自己手抄陈氏的典籍,这些虽然是上辈子的记忆,但此刻想来依旧温暖。那灶火,那灯火,以及后来逢年过节的烟花之火,这些凡火看似温和,却蕴藏着人间最执着的念想,灼烧神魂时竟带着温情脉脉的刺痛。他忽然明悟,原来最平凡的灶火之中,亦藏着“薪火相传”的道韵。
场景骤变为雷暴肆虐的荒原,一道天火劈落!此乃九天雷火,至阳至刚,焚尽邪祟的同时几乎将他的经脉撕裂。紧接着大地裂开,地心熔岩如巨蟒缠身,地火厚重暴烈,带着大地的脉动灼烧丹田。陈承安运转混沌不灭火包裹周身,发现这缕本命火竟在细微震颤——并非畏惧,而是如同幼兽嗅到同类的兴奋。
地火厚重暴烈,带着大地的脉动灼烧丹田。陈承安运转混沌不灭火包裹周身,发现这缕本命火竟在细微震颤——并非畏惧,而是如同幼兽嗅到同类的兴奋。
正当他竭力抵抗地火焚身之苦时,悬浮于空的《万火源流考》玉册骤然光华大放,书页哗啦啦翻动,停驻在绘有混沌星云与初生火焰图腾的一页。一股苍茫古老的意念猛地将陈承安的神魂扯入一片幻境之中——他仿佛立于一片漆黑寒冷的远古荒野,狂风呼啸,巨兽的嘶吼在远方回荡。一群身着兽皮、瑟瑟发抖的先民蜷缩在山洞深处,对洞外充斥着危险的黑夜充满了最原始的恐惧。就在这时,一道天雷劈落,击中枯木,炽热的火焰瞬间升腾而起,驱散了黑暗与寒冷,也惊退了附近的野兽。
先民们起初被这狂暴的“天火”吓得四散奔逃,但很快,对光明与温暖的渴望压倒恐惧。一个最为勇敢的身影,在族人敬畏的目光中,颤抖着、却又无比坚定地,将一根粗壮的树枝伸向了那跳跃的火焰。
“轰——”
火焰顺着枯枝蔓延,仿佛一个文明的信号被点燃。那一刻,陈承安清晰地感受到,那最初的火种里,不仅蕴含着光与热,更凝聚了人类跨越蒙昧、直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先民们围绕着篝火欢呼舞蹈,火焰照亮了他们充满希望的脸庞,野兽的肉食在火上发出了诱人的香气。这堆篝火,成为了部落的中心,成为了守护与文明的象征。万家灯火、灶火,其最原始的根源,便始于这黑暗中勇敢点燃的第一簇薪火。
随后便有人间大能,钻木取火,让这火焰永远流传下去,这便是生生不息。
景象再度剧变。陈承安仿佛立于九霄云巅,下方是无尽瀚海,怒涛翻涌。一位看不清面容的远古大能,身披日月星辰,屹立于虚空之中。只见他屈指一弹,一缕看似微弱的火苗飘落。
然而那火苗见风就长,遇水更狂!
顷刻间,星火燎原,化作弥天极地的恐怖火海!天空的云霞被点燃,渲染成赤红流金的火焰苍穹;下方浩瀚的海洋竟如巨釜中的汤水般沸腾翻滚,无尽水汽被蒸发,露出深邃的海床,海中巨兽惊恐地逃窜或化为焦炭。那火焰并非凡火,其中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法则之力,狂暴地驾驭着天地能量,仿佛要将世界重归熔炉。此乃真正意义上的“天火”之威,焚天煮海,近乎于道!
幻境带来的震撼无以复加。从原始部落守护希望的微弱篝火,到远古大能焚炼世界的无上神威,火焰的两面性——“文明之始”与“毁灭之能”——如同烙印般刻入陈承安的神魂。
也正是在这极致的对比与感悟中,他识海内的混沌不灭火跳动得越发剧烈,仿佛因感受到这些铭刻在时光长河中的火焰记忆而欢呼雀跃。它灰蒙蒙的焰体似乎凝实了一丝,对接下来涌现的三十六异火的吞噬与衍化,展现出更深的渴望与更强的掌控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