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再试图去掌控,而是去理解,去共鸣。他将自己的意志融入这片愿力的海洋,感受着其中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刹那间,他的感知仿佛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与那无数提供愿力的生灵产生了一丝微妙的联系。他看到了辛勤耕作的农夫,看到了刻苦修炼的修士,看到了市井中忙碌的商贩,也看到了暗部成员在阴影中穿梭的身影。
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视角在他心中升起。个体是渺小的,但无数个体的意志与愿望汇聚起来,便能改天换地,创造奇迹。这众生之力,既是庇护,也是责任;既是力量的源泉,也是道途的指引。
明悟了众生之力的本质,他体内那原本有些躁动的香火愿力顿时变得温顺而磅礴,与他的神魂更加紧密地融合,甚至开始反哺他的道基,让他的境界壁垒都产生了丝丝松动。
这些香火愿力也是一种力量,汇集于他这里,便依然属于他了,这种力量可以让他明心见性,更能洗涤灵魂,这算是一种好处,而这种香火愿力当中有祈求者,若是实现了其所求,这种愿力便会更加强大。
陈承安细细体悟着那变得温顺磅礴的香火愿力,心中对“祈愿”与“还愿”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明悟。
这股力量确实源于祈求,但并非简单的索取。他感受到,那些最为纯粹、最能滋养他神魂的愿力,并非来自一味乞求神明赐予富贵、力量或不劳而获的妄念。那样的愿力虽然存在,却显得驳杂而虚浮,带着沉重的因果纠缠,如同无根之萍,不仅于修行无益,长久沾染反而可能污染道心。
真正强大而坚韧的愿力,往往来源于那些心怀善念、自身努力,却仍需要一份心灵依托和指引的祈求。
他“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病榻前为垂危的孩子日夜祈祷,但她并非只知跪拜,而是倾尽家财延请医师,不眠不休地亲自照料,她的祈愿中充满了坚韧的爱与不屈的意志,祈求的是一线生机和坚持下去的勇气。当孩子病情好转,她感激的还愿,那份愿力便带着生命复苏的喜悦和至诚的感恩,纯粹而有力。
他“看到”一名在修行瓶颈卡了多年的修士,于静室中焚香祷告,祈求明悟突破的契机。但他并非坐等天降顿悟,而是日日苦修不辍,翻阅典籍,与人论道。他的祈愿是对前路的探寻,是对打破自身局限的渴望。当他终于凭借积累和那一丝灵感突破时,其还愿之力便带着突破后的豁达与对天地道理的更深敬畏。
他还“看到”遭遇旱灾的村庄,百姓们举行仪式祈求甘霖,但他们并未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神明,而是同时组织人手挖掘深井,疏浚河道,节约用水。他们的祈愿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集体力量的呼唤,是对活下去的共同信念。当雨水最终降临(或许是自然变化,或许是他一丝无意的感应与天地共鸣所致),村民们的还愿便是对自然的感恩和对未来生活的更积极建设,这股愿力汇聚了整个社群的希望与凝聚力。
陈承安明白了。
求神拜佛,祈求的并非是不劳而获的奇迹,而是在面对自身力量难以企及的困境、难以排解的迷茫时,寻求一份心灵上的“心安”与精神上的支撑。这是一种将个人或群体的愿望,寄托于更高存在的行为,本质上是向上、向善的一种精神活动。
而“还愿”,则是对这份心灵支撑的回应与感恩,是愿望(无论以何种形式实现)达成后,对自身努力的肯定,对他人或天地助缘的感激。这并非迷信的等价交换,而是一种良性的循环:祈愿获得心安与方向,努力行动去实现目标,成功后以感恩之心还愿,这感恩之心又化作更精纯的愿力,滋养着被祈愿者,同时也反馈给祈愿者自身,使其心境更加澄澈、坚定。
这是一种正能量的流动。神明(或如陈承安这样的高位存在)在此过程中,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一个精神符号,或者一个汇聚并转化愿力的枢纽。他们接收愿力,或许会因缘际会给予一些冥冥中的指引或庇佑(尤其是在涉及妖魔邪祟等超自然层面时),但绝不会替代祈求者自身的努力与选择。
“真正的力量,终究源于众生自身。祈愿是点燃希望之火,努力是添加薪柴,而还愿,则是火焰燃烧后温暖彼此的光与热。” 陈承安心有所感,“我所承载的这香火愿力,其根基在于众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自身不懈的奋斗。我需善用此力,导人向善,护持正念,而非沉溺于被供奉的虚妄之中。”
想通了这一点,他神魂深处的香火愿力仿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淬炼,变得更加精纯璀璨,与他追求的大道更加契合。这股力量,将不仅是他的资粮,更将成为他践行自身道途、护佑一方的纽带与责任。
解决了愿力的问题,陈承安并未停歇,立刻将心神转向那与他羁绊更深的草木之力。
意识沉潜,循着昔日在地府黄泉路畔感应到的那一抹极致生机,他再次进入了那片充满绿意的法则世界。这一次,他的感知更加清晰,理解更为深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