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何方和李义商量的那般,各大望族现在并不缺人手。
只是津口拥堵,无力施展。
在何方和李义提出解决方案后,也纷纷赞同。
反正那些奴仆们闲着也是闲着,还吃干饭。
不如干点活。
至于打点,没有打点他们还不适应呢。
只有打点了,过程中才会出现火耗不是。
若是某个当官的一分钱不收,这些办事的,其实是最讨厌他的。
更何况,何方和李义的忙碌,实际上也落入这群管事的眼中,他们在三楼的雅间之中,居高临下,看到了不少事情。
各大望族也不含糊,转头便从各自的船里仆役中挑了精壮汉子,不多时便凑齐了五百余人,个个身强体壮。
何方清点完人数,又安排人送来工具,他和李义分工明确。
他带着三百人去砍伐杂草和树木,平整场地,并用木头搭设临时仓库。
而李义则带人扛着木头去兴建临时码头。
各大望族的管事也没有闲着,拿着自家名号的旗子,站在荒滩上,准备挑选好的位置。
日头刚过正午,荒滩上已响起了锄头刨地、木材碰撞的声响,倒比往日更添了几分生气。
“你们几个,干什么呢!!”
何方嗓子喊得发哑,唾沫星子飞溅。
他按后世的法子把三百汉子分了六队:一队砍伐树木杂草,一队清碎石,一队运碎石及土填坑,一队搭仓库架子......
可场面还是有些乱。
有两个汉子抢着一把锄头,差点把竹筐撞翻;
清碎石的队里,有人瞅着搭仓库的热闹,扔下竹筐就往那边凑;
连他特意划的仓库区域线,也被几个扛木料的汉子踩得模糊不清。
“别乱!清碎石的在东边,搭仓库的去西边!分好的队别混了!”
可汉子们要么愣着没听清,要么你看我我看你,手里的活还是没理顺。
他那套“分工协作”的道理,在满是乡音的汉子堆里,竟像隔着层雾。
就在何方蹲在地上喘气,琢磨着要不要再画一遍区域图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回头一瞧,李义快步过来,袖口沾着点木屑还没擦,额角的汗顺着鬓角往下淌。
“何老弟,那边木料都运到洛水边,开始打桩了。到这边瞧着……有什么要帮忙的!”
何方猛地站起身,看了看洛水边井然有序的两百人,又看了看这边纷乱的三百人......语气里带着点无奈:“乡音太浓,有些话,他们听不懂。”
于是把怎么做的想法捡要紧的讲了。
“还是乡音的事!”李义听着不断的点头随后直起身,突然开口用带着关中腔调的土话喊:“诸位兄弟!都停一停,听咱说两句!”
这方言一出口,原本闹哄哄的汉子们顿时静了大半,纷纷转头看过来。
那腔调跟他们平日里跟同乡唠嗑的语气一模一样,比何方的官话听着亲切多了。
李义往前迈了两步,手指着西边:“西头那片归张三带的队,专清碎石子,每人先去那边竹筐堆领个筐,清出来的石子全倒去河湾,别堆在路中间!”......
他语速不快,每句话都说得明白,还特意点了几个汉子的名字
汉子们见有熟人领头,眼神顿时亮了。
不过半盏茶的功夫,三百多人竟各司其职,连脚步声都比刚才齐整。
何方站在一旁,看着李义三言两语理顺场面,再瞅瞅自己满手的泥垢、哑得发疼的喉咙,突然觉得那套“分工协作”理论在方言面前竟有点虚。
“你这关中话,比我那套道理管用多。”
李义笑道:“何老弟安排的不差,就是这些人闹哄哄,也不知道那个是头。
领头的也多冷眼旁观,不愿出头。
某在关中做事多,知道些小窍门,把他们领头人揪出来就行。”
正说着,又有几个汉子操着关中音来问问题。
李义也就是三言两语,就把几人打发了。
何方瞧在眼中,心中不禁感叹系统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在智力评级上,他是三流谋士(60-74),及格线选手区——理论懂点,实操稀烂,因为汉末看书识字的少,所以有点优势。
而李义是二流谋士(75-84),稳定执行区——能填坑能补位,缺大格局。
更何况,李义的政治能力高达90,处理人际方面,也是远超何方的21。
历史上,李义失业之后,也是以擅长为人办护丧事。
这种事情,就是又杂又繁琐。
再后来,李义在曹魏的官职最高做到九卿级别。
他的儿子李丰更出名些。
就是联合外戚张缉等人准备推翻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辅政。
但是事情败露被杀的李丰。
......
日头偏西时,场地已清出大半,临时仓库的木架也立起了数具。
何方与李义寻了棵大树下歇脚,从腰间解下水囊灌了两口,抹了把汗笑道:“义兄方才三言两语就理顺三百号人,这本事放在大将军府做个令史,实在是屈才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