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口外,来的官员越来越多。
就在何进拉着张温和陈导走出流民区的时候,太尉崔烈、司徒许相、司空丁宫三位三公赶到。
崔烈身着三公专属的进贤冠,七道梁饰在日光下格外醒目。
众人一番见礼之后,车骑将军何苗、后将军袁隗、光禄勋刘弘、宗正刘虞、卫尉董重等人,也纷纷赶来。
“大将军!”
崔烈伸手托着何进的胳膊:“大将军息怒!
此时入宫,恐惊扰圣驾。
国家近日偶感风寒,正需静养。
何必为这两个失职之辈扰了陛下龙体?
我等四府共议,议出结果再面圣也不迟。”
三公都开府,加上大将军府,一共是四府。
“五府共议,五府共议!”
何苗连声说道。
他是车骑将军,现在也开府了......见崔烈把他给漏了,连忙出声显示自己的存在。
“五府共议!”
崔烈重重对何苗点点头,补充了一句。
实在是何苗虽然开府了,但他们一向有点看不上何苗,所以老是好把何苗给忘了。
当然,人就在跟前呢,你都忘了,那是有点不太礼貌。
何苗见崔烈对他点头,心里好受多了,连忙凑到何进身边:“兄长,太尉说得是。
张温、陈导虽有错,可当着这么多流民和属官的面有失礼仪。
吾等先查清案子,再论罪责也不迟,没必要急着进宫。”
这时,袁隗也跟着劝和,他捋着颔下的长须,语气温和:“大将军体恤百姓、重视法纪,我等都看在眼里。
只是面圣之事需从长计议。
不如先让张温、陈导戴罪立功,即刻追查刺客余党,也好给流民和何军侯一个交代。”
他说话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何方瞅了他一眼。
何方心中感慨不已:袁隗这家伙,果然不愧为汉末乱局的幕后大导演,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老而弥辣......一肚子阴谋诡计,但表面上却是行将就木的样子,说的话也是两边讨好,太极玩的飞起。
怪不得后世有人骂他尸位素餐,且没有廉耻之心。
何方能看破这一切,当然是因为系统的图鉴。
袁氏现在冲锋陷阵的是袁绍、袁术,族内事情大多也是交给宗子袁基。
至于他袁隗,只是偶尔提点一二,实际上啥事都不干。
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低调的要命......万一袁家倒霉,他一个我都说过他们了,可他们都是我兄长的孩子,我只能管住我自己的儿子,或许就能把一切都摘开。
可惜了,老狐狸阴谋诡计了一辈子,最后栽在自己的故吏董卓手上。
董卓虽然是良家子,但家里的政治资源却是一般。
董卓的父亲董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县尉,实在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官职。
董君雅也是极力向颍川派系靠拢,董卓字仲颖,董旻字叔颖......
按照汉人起字的习惯,应该还有个伯颖,许是还没有成年就早夭了......历史记载说是有个长子叫孟高。
但孟明显不是嫡子的用法,所以孟高只能是庶长子。
董卓之所以能混到羽林郎,那是靠拼命拼出来的。
后来,董卓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董卓在西域戊己校尉任上被免职。
《后汉书》记载他“坐事免”,但未说明具体事由。
后世推测可能与光和元年(178年)鲜卑入侵酒泉郡有关,董卓作为西域驻军将领,可能因防御不力被问责。
这个时候,董卓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
因为他的老领导张奂已经隐退很久了,另外一个老领导段颎,在光和二年(179年),受到权宦王甫罪行揭发的牵连而下狱,其在狱中饮鸩而死。
但是,袁隗悄悄的递出了橄榄枝。
约在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董卓就宣布效忠袁隗,并奉其为君。
这也是旧主张奂隐居在弘农郡华阴县,董卓派兄长董擢向其赠送一百匹缣,张奂拒绝接收的真实原因。
其实二元君主论,在后世也是盛行。
很多人效忠的往往是团队老大,而不是公司董事长。
从袁隗的图鉴之中,窥到的一点董卓信息,也验证了何方的看法。
董卓奉袁隗为主,这才是他能快速起复,官运亨通的原因。
而董卓,不过是袁隗无数棋子中的一个。
就在何方研究袁隗的时候。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着何进。
面对如此的人劝说,何进的脸色才稍稍缓和,拽着张温、陈导的手松了些。
恰在这时,又是一阵马蹄声响。
两名宦官骑马赶来,到了外围下马。
为首的是中常侍张让,他穿的皂衣深黑得像浸过浓墨,领口与袖口滚着细窄的银边。
衣摆刚及膝下,束着一条银质带钩的革带,带侧垂着半幅青绶,青色丝绦被风吹得微晃,末端的银印坠子贴着衣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