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示音在陈曦整理“乡村儿童画作认购”项目框架时突然响起,面板上“新任务触发”的字样格外醒目:“【专业共鸣】任务开启:7日内将林知珩好感度提升至20(当前15/20),任务核心:通过教育公益领域的深度交流,展现专业适配性与合作诚意,非表面寒暄。任务奖励:解锁‘教育公益资源库’基础权限,获取3所乡村试点学校直接对接渠道。”
陈曦看着“15/20”的初始好感度,想起昨天论坛上与林知珩的初次交流——他对工作室公益短片的认可,对“温暖推广”理念的赞同,是这15分的由来。但要从“初步认可”到“专业共鸣”,还需要更深度的连接,而非简单的问候或感谢。
“陈总,这是我们整理的‘儿童画作推广’竞品案例,里面有几个项目因为‘故事性不足’导致参与度低,我们是不是要在方案里重点强化这部分?”李萌拿着文件夹走进来,打断了她的思考。
陈曦翻开案例,目光停在某公益项目的“失败分析”上,突然想起林知珩昨天提到的“乡村教育要贴近孩子真实需求”。她立刻拿出手机,找到林知珩的联系方式,斟酌着发送消息:“林教授您好,我是陈曦。我们团队在整理画作推广案例时,发现部分项目因‘脱离孩子视角’效果不佳,您之前提到乡村孩子的绘画主题多与‘家乡’‘梦想’相关,想请教您,如何在前期沟通中引导孩子自然表达这些内容,避免成人化干预?”
这条消息没有泛泛的“感谢”,而是直击项目痛点,且紧扣林知珩的专业领域。没过多久,林知珩的回复就来了,内容比她预期的更细致:“这个问题很关键。建议前期不设‘主题限制’,让孩子自由绘画,团队成员以‘倾听者’身份记录画中元素——比如孩子画的‘会飞的房子’,背后可能是‘想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快点回家’的心愿。另外,可准备简单的‘引导性问题’,如‘画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而非‘你想画什么梦想’,减少孩子的表达压力。”
他还附带了一份自己之前做的《乡村儿童艺术表达调研》节选,里面记录了10个孩子的画作故事,比如“画满星星的夜空”对应“想让爷爷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爷爷患有白内障)”,字里行间满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尊重。
陈曦反复读了几遍,立刻召集团队调整方案,将“故事收集环节”从“主题引导”改为“自由创作+故事记录”,还特意加入“调研节选学习”环节,让团队成员理解“倾听比引导更重要”。调整完方案,她再次给林知珩发消息:“谢谢您的调研资料和建议,我们已调整故事收集策略,还组织团队学习了孩子的画作案例,后续去学校沟通时,会重点关注画背后的小小心愿。”
这次,林知珩回复得更快,还加了一个表示认可的表情:“看到你们快速落地建议,很欣慰。公益推广的核心是‘传递真实’,你们能抓住这一点,项目已经成功了一半。下周我要去郊区的向阳小学调研,要是你们有空,可一起去,实地感受下孩子的创作状态,对方案细化更有帮助。”
“我们有空!太感谢您的邀请了!”陈曦立刻回复,心里一阵雀跃——实地调研不仅能获取第一手资料,更是与林知珩深度交流的好机会,对提升好感度至关重要。
系统面板上,好感度数值在她发送消息后跳了一下,变成“18/20”,提示:“林知珩认可宿主的执行力与对公益本质的理解,好感度+3,距离目标差2分。”
接下来的几天,陈曦一边细化方案,一边准备调研所需的工具——笔记本、录音笔(用于记录孩子的故事)、简单的画具(准备送给孩子的小礼物),还特意根据林知珩的调研习惯,整理了“向阳小学基础信息表”,包括学生人数、年级分布、现有艺术课程情况,方便调研时快速对接。
调研当天,陈曦提前半小时到达约定地点,手里提着给林知珩准备的热咖啡(之前听教育局的人提过,他调研时习惯喝黑咖啡提神),还有给孩子准备的彩色铅笔。看到林知珩走来,她迎上去递过咖啡:“林教授,早上有点凉,您喝点咖啡暖暖身子。这是给孩子们带的画具,希望他们能喜欢。”
林知珩接过咖啡,眼里闪过一丝意外,随即露出浅笑:“你考虑得很细致,孩子们肯定会开心的。”他看了眼她手里的“基础信息表”,忍不住称赞:“连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都查好了,看来你们做了不少准备。”
走进向阳小学,孩子们的欢笑声瞬间包围了他们。林知珩熟练地跟校长打招呼,还能叫出几个孩子的名字——显然之前来过多次。在美术课教室,陈曦按照之前确定的策略,不打扰孩子画画,只在旁边轻声记录: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画了“会治病的大树”,说“想让奶奶的腿疼快点好,不用再吃很多药”;一个小男孩画了“有很多书的教室”,说“想让同学们不用再跟隔壁班借课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