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资源共享平台”研发进入最终测试阶段的周五上午,陈曦和技术团队连续奋战三小时,终于解决了云端存储的最后一个漏洞。当屏幕上弹出“测试通过”的绿色提示时,整个工作室都响起了欢呼声,李萌甚至激动地抱了抱旁边的小郑:“终于能顺利上线了!这下乡村老师们就能随时获取资源了!”
陈曦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刚拿起水杯想喝口水,手机就震动起来——是林知珩发来的微信:“忙完平台测试了吗?之前跟你提过的‘乡村教育案例集’已经整理完毕,想当面交给你。另外,关于平台上线后的教师培训方案,也想和你聊聊细节,看看能不能再完善些。”
看着消息,陈曦心里瞬间泛起一阵暖意。自从“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启动以来,林知珩就像一位“学术后盾”,始终在专业领域给予她最坚实的支持——不仅帮她梳理“数字陪伴”课程的理论框架,还主动分享国内外乡村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甚至连她随口提过的“教师培训缺实操案例”,他都记在心里,默默整理了这么久。
她立刻回复:“刚忙完!我现在就开车去学校找您,中午请您吃附近那家您喜欢的素食馆,就当谢谢您这段时间的帮忙!”
半小时后,陈曦停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停车场。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她沿着熟悉的楼梯走到三楼,林知珩办公室的门依旧虚掩着,里面传来清晰的翻书声和钢笔在纸上书写的沙沙声。
“林教授,我来了。”陈曦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吧。”里面传来林知珩温和的声音。
推开门,陈曦第一眼就看到办公桌的正中央,放着一个深蓝色的布面笔记本——封面是细腻的绒布材质,上面用深棕色钢笔写着“乡村教育实践案例集”九个字,字迹工整流畅,还带着几分温润的书卷气。林知珩正坐在书桌前,手里握着一支黑色钢笔,在一叠打印纸上做批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侧脸上,柔和了他平日里严谨的气质。
“坐吧,刚泡的菊花茶,你尝尝。”林知珩抬起头,笑着指了指桌角的玻璃杯,然后将那个布面笔记本轻轻推到她面前,“这就是整理好的案例集,里面收录了23个乡村教育的实操案例,涵盖了数字化教学、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乡村教师成长支持三个方向。这些案例都是我过去十年去乡村学校调研时积累的,每个案例都标注了具体的实施步骤、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应该能帮到你们的教师培训。”
陈曦小心翼翼地拿起笔记本,指尖触到柔软的布面,心里满是期待。她轻轻翻开第一页,没有看到打印的油墨痕迹,而是林知珩手写的序言——字迹清秀有力,带着钢笔特有的顿挫感:“乡村教育的本质,从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真诚的陪伴与耐心,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这本案例集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方法,都来自一线教育者的实践与坚守。希望它能成为一束微光,为致力于乡村教育的你,照亮前行的路。”
她继续往后翻,越看越惊讶——每个案例都写得极其细致,不仅有详细的背景介绍(比如“某偏远山区小学数字化教学推进困难,教师平均年龄52岁,对智能设备接受度低”),还有分步骤的实施策略(“第一步:组织‘一对一’设备培训,由年轻教师带年长教师;第二步:设计简易教学模板,降低操作难度”),甚至连实施后的效果评估都附上了具体数据(“两个月后,教师设备使用率从30%提升至85%,学生课程参与率提升40%”)。
更让她感动的是,林知珩还在关键处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数字化教学在偏远山区的应用”案例里,他用红笔圈出“注意网络不稳定时的离线课程准备,提前将教学视频、课件下载至本地设备,避免因断网影响教学”;“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中,他附上了自己设计的“情绪沟通话术模板”,甚至在旁边用蓝色笔标注:“与孩子沟通时,尽量蹲下身与他们平视,减少身高差带来的压迫感;不要用‘你应该’‘你必须’这类命令式语气,多用‘我们可以试试’‘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引导。”
“林教授,这……这些都是您手写的?”陈曦抬起头,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惊讶。她粗略估算了一下,每个案例平均有5000字,23个案例就是11万多字,这么大的工作量,他竟然全用手写完成,没有借助任何打印工具。
“是啊,手写的案例,总觉得更有温度些。”林知珩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一支黑色钢笔,递给她,“这支钢笔是我刚参加工作时买的,用了快二十年了,笔尖很顺滑,写起来很舒服。知道你平时喜欢记录项目心得,就把它送给你。希望你能用它,记录更多乡村教育的故事,也记录下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