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半年度总结会召开的当天,陈曦刚在会议室挂好项目成果展板,系统面板就突然弹出一条汇总提示,金色的光晕在屏幕上流转:
“检测到宿主与核心伙伴完成多维度公益协作,情感联结均达稳定水平。当前好感度实时更新:顾言106/100、沈砚川144/100、陆星辞161/100、江屿117/100、顾衍之148/100、周明远174/100。所有核心男性伙伴好感度均突破70,触发‘公益伙伴同心’效果——后续各伙伴将自动形成资源互补机制,在教育、健康、体育、艺术等领域协同支持‘生态计划’,无需宿主额外协调。”
陈曦看着面板上整齐的数值,忍不住愣了愣——从最初推进项目时的单打独斗,到如今身边围绕着一群真心支持公益的伙伴,这份“平衡”的好感度,更像是大家对“生态计划”的认可,而非单纯的个人情感。她正出神,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沈砚川提着一个医药箱走进来,身后跟着抱着吉他的陆星辞。
“刚从健康小屋过来,带了些常用药,等下总结会结束,给志愿者们做个简单的健康培训。”沈砚川把医药箱放在角落,目光扫过展板上的健康数据,“山区孩子的近视率比去年下降了3%,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也改善了不少,看来‘营养午餐’和‘视力保护课’的效果很明显。”
陆星辞则抱着吉他坐在桌边,指尖轻轻拨弄琴弦:“我写了首《半年度总结歌》,等下给大家表演,把项目成果都编进去了,孩子们听了肯定喜欢。对了,上次演唱会捐赠的500万,已经帮10所学校建了音乐教室,设备下周就能到位。”
两人正说着,江屿推着一个装满文件的手推车走进来,车上码着厚厚的“项目执行报告”:“这是半年来的资金使用明细、学校反馈表,还有下次‘体育夏令营’的方案,我已经按领域分好类,等下总结会用得上。”他抬头看到陈曦,又补充道,“你上次说办公室的打印机总卡纸,我昨天让人换了台新的,放在你办公桌旁边了。”
没过多久,顾言和顾衍之也先后抵达。顾言手里拿着一个模型,是银杏村小学操场的3D打印版:“操场改造进度比预期快20%,这个模型上标了赛车主题游乐区的位置,等下给大家讲讲后续的安全课程规划。”顾衍之则带来了一份“顾氏集团年度公益合作计划”,放在桌上:“下半年顾氏会追加300万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教师培训’和‘运动场地改造’,具体细节让特助跟你们对接。”
最后赶到的是周明远教授,他手里拿着一叠泛黄的教案:“这些是我整理的乡村教育案例,里面有‘老教师带新教师’的经验,刚好能跟顾氏的‘教师培训’项目结合。另外,师范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已经组建好了,下个月就能派往山区学校。”
总结会开始后,陈曦站在展板前,向大家介绍项目半年来的成果:“截至目前,‘生态计划’已覆盖全国12个省份的87所乡村学校,惠及3万名孩子;健康小屋为1.2万名孩子做了体检,艺术工坊培养了500多名‘小画家’‘小歌手’,体育素养提升计划建成15个标准化运动场地……”
每提到一个领域,对应的伙伴都会主动补充细节:沈砚川分析健康数据的改善原因,陆星辞展示音乐教室的设计图,江屿汇报资金使用情况,顾言讲解操场改造的后续规划,顾衍之提出资源对接的新方向,周教授则给出教育领域的专业建议。整个过程流畅而默契,没有丝毫推诿或争执,仿佛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又能精准地补位支持。
会议中途休息时,陈曦看着围在一起讨论的伙伴们,心里满是温暖。沈砚川正在给陆星辞讲解“运动后肌肉拉伸”的要点,准备融入音乐课程;江屿和顾言在核对“体育夏令营”的物资清单;顾衍之则在和周教授探讨“乡村教育与企业公益”的结合模式——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背景,却因为同一个公益目标,凝聚成了最坚实的团队。
这时,系统面板再次弹出提示:“‘公益伙伴同心’效果已激活。各伙伴资源互补机制启动:
1. 沈砚川(健康)+ 周明远(教育):联合开发‘乡村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融入教师培训体系;
2. 陆星辞(艺术)+ 顾言(体育):打造‘运动+音乐’公益活动,用儿歌普及体育安全知识;
3. 江屿(执行)+ 顾衍之(资源):建立‘公益项目快速响应通道’,缩短资源对接周期。”
陈曦看着提示,突然明白——所谓的“好感度平衡”,从来不是刻意维系的结果,而是大家在共同推进公益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信任与默契。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项目,又在彼此的领域里提供帮助,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