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寨的意外风波过后,“手作公益溯源之旅”的团队像被拧成了一股更紧的绳。前往浙江安吉的车程里,车厢里不再是各自低头整理资料的安静,而是充满了细碎的笑声与交流——陆星辞靠在后排座椅上,听顾言绘声绘色地讲骑摩托车接修车师傅时,车轮陷进泥坑又惊险脱困的经历,时不时被逗得直拍座椅;江屿则坐在副驾,捧着平板电脑展示他连夜整理的“苗寨手作素材库”,陈曦和沈砚川凑在一旁,手指点着屏幕讨论:“这个李阿婆讲刺绣历史的片段,可以剪进课程的开篇,让学员先了解文化背景”“小宇学编绣绷的镜头很有感染力,适合放在‘传承人故事’板块”。顾衍之偶尔会从后视镜里加入话题,分享他对“苗绣文旅线路”的新想法,每个人的脸上都褪去了之前的疲惫,只剩放松的笑意。
抵达浙江安吉的竹编合作社时,王师傅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还提着一篮新鲜的竹丝:“知道你们要来学编竹艺,特意选了今天刚劈的竹丝,柔韧性最好。”顾言一看到院子里的竹编架,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拉着王师傅就问:“王师傅,您能教教我怎么编迷你赛车模型吗?之前在苗寨学了点基础,想编一个送给小宇。”王师傅笑着点头,搬来竹编架,手把手教他“经纬交织”的技法:“编的时候要注意,经线要直,纬线要匀,力度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顾言学得格外认真,手指被竹丝划了道小口子,渗出血珠也只是随便擦了擦,继续专注地调整竹丝的角度。陈曦站在一旁,悄悄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阳光透过竹林落在顾言的侧脸上,他微微蹙着眉,眼神专注地盯着竹编架,竹丝在他指间翻飞,画面温暖得像一帧电影片段。
当天下午,大家跟着王师傅去后山竹林体验“选竹”——竹编的好坏,从选竹就定了七分。江屿拿着平板电脑,一边记录王师傅说的选竹要点“竹龄要三年,太嫩易断,太老易脆”,一边和陈曦讨论:“我们可以在数字化课程里加一段‘竹林实地教学’的视频,让学员不仅能看编织步骤,还能知道竹编的原材料怎么选,这样更有代入感。”陈曦点点头,补充道:“还可以让王师傅录一段‘选竹口诀’,比如‘看竹节,辨竹龄,捏竹身,知韧性’,简单好记,学员们也容易掌握。”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确定了课程优化的方向,江屿甚至当场用平板画好了素材拍摄的分镜图,从“竹林全景”到“王师傅选竹特写”,再到“竹丝劈制过程”,每一个镜头都标注得清清楚楚,默契得仿佛不需要过多言语。
傍晚,陆星辞的高烧终于退到了37.5℃,他不顾大家“再休息会儿”的劝说,第一件事就是抓起相机:“听说安吉的竹林日落特别美,再不去就错过了!”陈曦担心他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主动提出陪他一起去:“我帮你拿设备,顺便帮你看看镜头角度。”夕阳下的竹林果然没让人失望,金色的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陆星辞举着相机,时而蹲下身拍地上的光影,时而爬上小土坡拍竹林全景,时不时会喊陈曦:“你站在那个竹丛旁边,帮我看看这个角度是不是能把光影和竹林都拍进去?”陈曦按照他的要求调整位置,偶尔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要不要试试低角度?这样能拍到阳光从竹叶间漏下来的线条。”两人凑在相机屏幕前讨论构图,偶尔肩膀会不经意地碰到一起,却没有丝毫尴尬,只觉得这份为了“好作品”一起努力的默契,格外珍贵。陆星辞看着屏幕里的照片,笑着说:“有你帮忙,拍出来的效果比我想象中还要好,等回去剪辑成短片,一定要给你加个‘特别感谢’。”
晚上,大家围坐在竹林里的篝火旁,顾衍之提议玩“手作故事分享”的游戏:“每个人讲一件和手作相关的难忘小事,不用太长,走心就好。”沈砚川第一个开口,目光不自觉地落在陈曦身上:“第一次陪陈曦去贵州合作社,看到她蹲在地上,帮李阿婆捡散落的绣线——那些绣线很细,风一吹就会跑,她就耐心地一根一根捡,还听阿婆讲年轻时绣嫁妆的故事,眼神里满是认真。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女孩真的很不一样,她不是把公益当任务,而是真的在乎这些手艺人,在乎这些技艺。”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足够的真诚,陈曦的脸颊微微泛红,心跳也不由得加快,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目光,却又忍不住偷偷看过去。
顾言接着分享:“这次在苗寨,我第一次编竹编赛车模型,虽然编得歪歪扭扭,车轮都不一样大,但当我把它送给小宇时,他眼睛都亮了,抱着模型跑去找小伙伴炫耀,说‘这是顾言哥哥给我编的赛车’。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不管手作做得好不好,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就很有意义。以后我想编更多的竹编模型,送给更多像小宇一样的孩子,让他们知道,竹编不仅能做篮子,还能做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他的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顾衍之点点头:“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期公益项目——‘手作伴成长’,让手艺人教孩子们做简单的手作,比如竹编小动物、陶艺小摆件,既让孩子们感受到手作的乐趣,也能传承技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