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数字化课程2.0版本”上线进入倒计时一周,传承馆的会议室昼夜亮着灯。团队成员各有分工:有人整理周明远教授补充的古籍溯源资料,有人剪辑陆星辞拍摄的技艺演示视频,而江屿则守在电脑前,反复测试新开发的“线上手作社区”功能——这个社区能让学员分享手作成果、提问交流,还能链接手艺人直播教学,是2.0版本的核心亮点。
陈曦连续熬了两个通宵,眼睛里布满红血丝,连端起桌上的水杯都觉得手臂发酸。她盯着屏幕上的课程目录,试图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却因为过度疲劳,视线渐渐模糊。清晨六点,她撑着桌子站起来,准备去接杯热水提神,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自己的座位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蜂蜜柠檬水,杯口还贴着一张便签,上面是江屿工整清秀的字迹:“蜂蜜柠檬水加了少量盐,缓解疲劳还能补充电解质;旁边的蒸汽眼罩记得午休时用,温度调至40℃最舒服,别让眼睛太累。”
陈曦拿起杯子,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刚好——不烫嘴,也不会很快变凉,显然是刚泡好没多久。她抿了一口,蜂蜜的甜意混着柠檬的清香,带着一丝淡淡的盐味,瞬间驱散了喉咙的干涩和大脑的昏沉。这时,江屿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黑色的收纳箱,箱子上贴着“课程上线应急包”的标签。
“这是我整理的应急包,里面分了三层,咱们可能用到的东西基本都齐了。”他打开箱子,里面的物品分类摆放得一丝不苟。第一层是电子设备区:备用笔记本电脑(已提前装好课程测试软件)、三个不同容量的充电宝、安卓和苹果的数据线各两根,甚至连Type-C、 Lightning等不同型号的充电器都单独用小袋子装着,标签上写着“适配设备”;第二层是办公用品区:打印纸、黑色和红色签字笔、便利贴,还有陈曦常用的薄荷味书签——上次她随口提过“薄荷味能让人清醒”,没想到江屿记在了心里;第三层是应急物品区:晕车药、肠胃药、创可贴,甚至还有一小盒黑巧克力,“加班到深夜容易饿,黑巧克力能快速补充能量,还不会让人血糖波动太大。”
陈曦看着箱子里的东西,心里泛起一阵暖流:“你怎么连这些细节都想到了?”江屿推了推眼镜,耳尖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之前看你总忘记带充电宝,上次加班还说饿到胃疼,就多准备了些。”他顿了顿,又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个思维导图:“对了,我把课程上线的全流程做成了思维导图,分‘前期测试’‘中期上线’‘后期维护’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负责人、时间节点、注意事项都标好了,还附了紧急联系人电话,已经同步到你电脑桌面的‘应急文件夹’里,你随时可以看。”
当天下午三点,团队进行最后一次课程压力测试——模拟上线时100万用户同时登录的场景。刚开始一切正常,可半小时后,测试页面突然开始卡顿,加载进度条半天不动,甚至有部分用户反馈“无法进入课程页面”。陈曦急得满头大汗,手指不停地点击鼠标,却毫无反应。江屿却异常冷静,他快速打开备用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别慌,我早就准备了备用服务器,现在切换过去。”
不到十分钟,页面重新恢复流畅,测试数据显示“用户登录成功率100%,页面加载时间<3秒”。江屿长舒一口气,把测试数据整理成表格,递给陈曦:“刚才的卡顿是因为主服务器带宽临时不足,我已经和服务商沟通好了,上线当天会临时扩容,还准备了两台备用服务器,分别部署在不同地区,就算其中一台出问题,也能立刻切换,不会影响用户体验。”他指着表格里的数据分析,“你看,这是卡顿时段的用户行为记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优化页面加载顺序,把常用的课程模块放在前面,进一步提升速度。”
晚上加班到十一点,陈曦突然觉得头晕恶心,眼前的屏幕开始旋转。江屿看到后,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扶她到旁边的沙发上休息。他从应急包里拿出晕车药,又去接了一杯温水,仔细看了药盒上的说明书,确认剂量后才递给她:“你先吃半片药,躺一会儿,这里有我盯着,有问题我会及时告诉你。”他还特意把会议室的空调温度从24℃调到26℃,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件薄外套,盖在陈曦身上:“别着凉了,你最近免疫力低,容易感冒。”
等陈曦醒来时,已经是凌晨一点,江屿还坐在电脑前,手里拿着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桌子上放着一份刚打印好的“课程上线风险评估报告”,上面详细列出了可能出现的12种风险——从“服务器崩溃”“用户反馈延迟”到“客服人员突发请假”“支付系统故障”,每种风险后面都附了具体的应对方案,甚至连“备用客服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临时支付渠道链接”都准备好了。陈曦走过去,看到江屿的笔记本上,还画着不同风险的应对流程图,标注得清清楚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