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拉力赛巡演·新西兰收官站”的颁奖礼灯光还未熄灭,沈亦舟就牵着陈曦的手,避开围堵的媒体和欢呼的粉丝,沿着赛道旁的观景台缓缓行走。南半球的夜空像是打翻了碎钻盒,星辰缀满墨蓝色的天幕,赛道上的照明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修长。走到观景台尽头,他突然停下脚步,从深色风衣的内袋里掏出一份叠得整齐的纸张——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微微泛白,纸上是他一笔一划手写的“退役声明”,字迹力透纸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决定退役了。”沈亦舟的声音比平时低沉几分,却格外清晰,指尖轻轻捏着声明的一角,目光落在陈曦脸上,“澳大利亚站拿下年度总冠军时,我就知道,赛车生涯的所有目标都实现了。现在,我想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事——陪你跑遍那些藏着非遗技艺的村寨,帮手作公益把更多老手艺带到大众面前。”
陈曦猛地抬头,眼里满是惊讶,指尖下意识地攥紧了他的手:“你才28岁,正是赛车手的黄金年纪……不再多考虑一段时间吗?你的粉丝、你的团队,还有那些等着看你刷新纪录的人……”
“我考虑了三个多月,从澳大利亚站结束就开始想了。”沈亦舟轻轻揉了揉她的手背,指尖还带着常年握方向盘留下的薄茧,却格外温暖,“以前我总以为,冲过终点线、举起奖杯的瞬间最有成就感。可认识你之后才发现,看着李阿婆的苗绣纹样印在赛车上,被全球直播镜头捕捉到;看着王师傅的竹编防滑垫让外国车手忍不住赞叹‘中国工艺太神奇’;看着你为非遗传承项目落地露出笑容——这些比拿十次冠军都让我觉得踏实。而且,我不想再隔着手机屏幕听你说‘云南傣族织锦作坊快撑不下去了’‘浙江青瓷艺人找不到年轻人接班’,我想和你一起去现场,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笔记本,封面用烫金工艺印着“非遗传承计划”五个字,边角还细心地包了铜片,显然是精心准备的。翻开第一页,里面贴满了不同非遗技艺的资料剪报:云南傣族织锦的孔雀纹样照片、浙江龙泉青瓷的梅子青釉色样本、四川蜀绣的“虚实针”针法图解,每一页都附着他手写的备注——“傣族织锦可加入细尼龙线优化耐磨性,适合做运动背包外层”“青瓷可按1:20比例制作迷你赛车模型底座,结合赛事文创”“蜀绣可尝试绣制赛车头盔纹样,兼顾美观与透气性”。翻到中间,下个月去云南的行程表更是详细到具体时间:“3月12日 09:00 飞西双版纳,联系织锦传承人玉奶奶;3月15日 全天 考察蓝靛草种植基地,记录染料制作流程;3月18日 下午 对接电商平台,培训村民直播卖织锦”。
陈曦的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工整的字迹,突然想起系统面板上沈亦舟“极速忠犬”模式的提示——“以行动践行陪伴,以热爱支撑传承”。原来他早已把“陪她做非遗”这件事,刻进了未来的每一步规划里,甚至连她之前随口提过的“想帮傣族织锦拓展销路”,都记在了笔记本里。
第二天上午,沈亦舟在个人社交账号(全球粉丝超1500万)发布了退役声明。全文没有一句提及自己的赛车成绩,反而用大半篇幅介绍手作公益的非遗项目,附上“非遗+体育”文创基金的捐赠链接,还晒出了那个写满规划的牛皮笔记本照片。网友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评论区没有惋惜和质疑,满屏都是支持:“从‘极速车手’到‘非遗守护者’,沈哥的选择太酷了!”“以后跟着沈哥和陈曦一起关注非遗,买非遗文创!”“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中国传统技艺的美!”甚至有国际赛车品牌主动发来合作意向,提出联合开发非遗元素的运动装备,承诺将销售额的15%捐赠给手作公益,助力非遗传承。
退役后的第一个周末,沈亦舟就陪着陈曦飞往云南西双版纳。在傣族村寨的织锦作坊里,他跟着传承人玉奶奶学习织锦技艺——笨拙地握着木质织梭,好几次把经线和纬线弄混,丝线缠在指尖上,却没半点不耐烦,反而笑得像个认真的学生。当玉奶奶叹着气说“织锦纹样好看是好看,可太不耐磨了,做不了背包、衣服这些实用的东西,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时,沈亦舟突然眼前一亮,想起赛车座椅使用的耐磨面料:“玉奶奶,我们可以在织锦里加入细尼龙线!就像赛车座椅的面料一样,既不影响纹样美观,又能增强耐磨性,这样织锦就能做更多实用的东西了!”
他立刻联系之前的赛车装备供应商,寄来几卷细尼龙线。玉奶奶按照他的建议,在传统织锦纹理中加入尼龙线,织出的成品不仅保留了傣族织锦特有的孔雀纹样,还能承受反复拉扯,耐磨度提升了三倍。玉奶奶拿着织好的布料,笑得合不拢嘴:“沈小伙子脑子活络,这办法能让我们的织锦卖得更好,村里的年轻人说不定就愿意回来学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