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校园推广周”在陈曦的母校落下帷幕时,夕阳正斜斜地挂在教学楼的红砖墙上方,将墙面染成一层温暖的橘金色。陈曦蹲在展示区,小心翼翼地将李阿婆绣的苗绣样品叠好放进收纳盒,指尖还沾着些许丝线的绒毛。就在这时,一道熟悉的身影落在她面前——林砚舟站在香樟树下,穿着大学时常见的白衬衫,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手里捧着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装的盒子,树叶的碎影落在他肩头,恍惚间竟让人觉得时光从未走远。
“好久不见,陈曦。”林砚舟的声音比大学时低沉了几分,却依旧带着温和的质感,他缓缓走上前,将盒子递到她面前,“前几天听学弟说你回学校做非遗推广,特意抽时间过来看看。这个是我上周整理旧书房时发现的,一直没找到机会还给你,今天刚好碰到。”
陈曦接过盒子,指尖触到熟悉的帆布纹路——这是她大学时用来装设计手稿的收纳盒,上面还印着当年学校设计系的logo,毕业时因为匆忙收拾行李,不小心落在了实验室,她以为早就丢了,没想到竟被林砚舟一直留着。她轻轻拆开牛皮纸,打开盒子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旧纸张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整齐叠放着她当年画的非遗元素设计稿——有简化的苗族银饰纹样、改良的竹编包装草图,甚至还有几张未完成的蜀绣针法练习图。更让她意外的是,每一张手稿旁边都夹着泛黄的便签,上面是林砚舟工整的字迹:“苗族银饰纹样可去掉30%繁复花纹,保留核心蝴蝶元素,更适合做文创钥匙扣”“竹编包装可尝试圆形结构,结合现代磁吸扣,提升使用便捷性”“蜀绣针法建议先练‘虚实针’,过渡更自然,附参考文献页码”,全是当年她做非遗设计作业时,他悄悄留下的建议。
“没想到你还留着这些……”陈曦的指尖轻轻拂过便签上的字迹,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又夹杂着几分感慨,“都过去五六年了,我还以为早就找不到了。”
“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还给你。”林砚舟站在她对面,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盒子上,眼神里藏着复杂的情绪——有对青春的怀念,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犹豫,还有一丝她从未见过的郑重,“其实,今天过来不只是为了还东西。有些话,我憋了很多年,总觉得应该告诉你,哪怕只是让你知道。”
风轻轻吹过香樟树林,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迟来的告白伴奏。林砚舟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声音比刚才更沉了些:“大学时,我总在图书馆看到你——抱着厚厚的《中国非遗技艺图谱》,坐在靠窗的位置,一画就是一下午;为了做一个苗绣钱包的设计稿,你在设计室熬了三个通宵,眼睛红得像兔子,却还是不肯放弃。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为了老手艺拼尽全力的姑娘,特别耀眼。我帮你查文献、改设计稿、找实验室钥匙,其实不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学妹,更是因为……我喜欢你。”
陈曦手里的盒子微微一颤,几张设计稿差点滑落在地。那些被她忽略的大学片段,此刻突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图书馆里,他悄悄放在她桌角的热咖啡;设计室里,他陪她一起调试竹编样品的颜色,直到深夜;毕业答辩时,他坐在台下第一排,比她还紧张地攥着拳头,手心都泛了白;甚至她毕业那天,他站在学校门口,手里拿着一袋她爱吃的糖,却只说了一句“祝你前程似锦”。原来那些她以为的“学长照顾学妹”,背后竟藏着这样深沉的心意。
“我知道现在说这些很突然,也可能有些晚。”林砚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却依旧清晰地传到她耳中,“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你——看着你成立手作公益,看着你跑遍各个村寨找传承人,看着你把苗绣、竹编这些老手艺做成年轻人喜欢的文创。我既为你开心,又有些遗憾——遗憾当初没有勇气早点告诉你我的心意,遗憾没能陪你一起走这条难走的路。但我不想再留遗憾了,哪怕只是让你知道,曾经有一个人,因为你的热爱而心动,因为你的坚持而敬佩。”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丝绒盒子,轻轻打开——里面躺着一枚精致的银饰,是简化的苗族蝴蝶纹样,翅膀边缘被打磨得格外光滑,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是我去年去贵州出差时,特意找当地的银饰艺人定做的。知道你一直喜欢苗族银饰,就想着或许能送给你。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我都希望你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让这些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陈曦接过丝绒盒子,指尖触到冰凉的银饰,心里却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涩交织在一起。她看着林砚舟真诚的眼睛,那双曾经在大学时帮她解答设计难题的眼睛,此刻满是期待与紧张。她轻轻咬了咬下唇,轻声说:“林学长,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也谢谢你这些年一直记得我,记得我的爱好。非遗传承这条路很难走,但因为有你们这些人的理解和帮助,我才能坚持到现在。只是……我现在所有的心思都在公益上,每天都在想怎么帮传承人找销路、怎么开发新的文创产品,还没有精力和心思去想感情的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