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十周年庆典后的第一个清晨,陈曦在传承馆的庭院里收到了来自大凉山小学的快递——一个装满孩子们手作的包裹,里面有小娟新做的“全家福”皮影(皮影上是她和“忠犬联盟”伙伴们的样子)、孩子们集体绘制的“非遗传承树”画卷,还有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当她展开画卷,指尖触碰到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时,脑海里的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淡蓝色的面板如晨光般铺开,笼罩着温暖的光晕:
“检测到宿主已完成所有核心目标:
1. 非遗传承落地:全国50家体验店稳定运营,海外1家(巴黎)体验店成功开业,签约传承人300位,抢救濒危技艺15项,非遗课程覆盖高校30所、山区学校10所,形成‘挖掘-传承-创新-推广’的完整生态;
2. 公益价值实现:‘山区非遗公益支教计划’受益学生超1000人,建立‘非遗公益基地’8个,联动社会捐赠资金超2000万元,获‘全国年度公益项目金奖’等3项国家级荣誉,推动非遗公益成为行业标杆;
3. 自我救赎与成长:彻底了结前世恩怨,从非遗‘门外汉’成长为行业领袖,实现事业与生活的平衡,收获家人认可与伙伴情谊,达成‘身心双重圆满’;
4. 幸福生活践行:放下忙碌执念,与伙伴共享日常点滴,在非遗传承与公益实践中感受幸福,完成系统最后指令‘享受幸福生活’。
综合判定:主线任务‘非遗传承与自我救赎’100%完成,系统将启动终极升级,升级后将以‘非遗传承生态守护系统’身份,持续为手作公益提供长效支持。”
面板上的文字逐字闪烁,仿佛在为这段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陈曦想起三年前第一次绑定系统时的迷茫——那时的她躲在出租屋里,手里攥着前世非遗作坊的结业证明,连重新踏入非遗领域的勇气都没有;而现在,她不仅重建了非遗传承的版图,还带着一群人,让中国的老手艺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升级第一阶段:生态数据化,守护更精准
系统面板开始重构,原本的“特权模块”被替换为“生态守护中心”,屏幕上展开一张动态的“全国非遗生态地图”——不同颜色的光点代表不同状态的非遗资源:绿色是“稳定传承”的技艺(如苗绣、竹编),蓝色是“潜力成长”的技艺(如皮影、剪纸),黄色是“需关注”的濒危技艺(如传统木雕、古法染色),每个光点旁都实时更新着传承人数量、工坊产能、受众群体等数据。
“升级说明1:系统将实时监测全国非遗资源动态,当某一技艺出现传承人断层、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时,将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生成解决方案。例如,检测到‘古法染色’技艺缺少年轻传承人,系统将匹配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推荐至传承人工坊学习。”
陈曦试着点击地图上云南区域的一个黄色光点,面板立刻弹出详细信息:“古法扎染技艺,现有传承人2位(平均年龄68岁),核心问题:年轻传承人短缺、天然染料采购困难。系统解决方案:1. 对接云南艺术学院‘非遗传承专业’,选拔5名学生参与传承人带教计划;2. 匹配当地中草药种植基地,建立天然染料直供渠道,降低采购成本。”
这种精准的“生态监测”,比以往的“资源调度权”更具前瞻性——不再是“遇到问题再解决”,而是“提前预警、主动干预”,让非遗传承从“被动守护”变成“主动培育”。
升级第二阶段:伙伴赋能,默契再升级
面板切换到“忠犬联盟”界面,原本的“默契强化”标签升级为“伙伴成长赋能”,每个伙伴的头像旁都多了一个“能力树”图标。点击林砚舟的头像,屏幕上显示:“林砚舟:非遗项目统筹能力已升级,新增‘跨文化项目管理’技能,可独立负责海外体验店运营;解锁‘非遗+教育’课程研发高阶能力,能设计适配不同年龄段的系统化课程。”
沈亦舟的“能力树”则显示:“新增‘非遗+商业’跨界资源整合技能,可联动赛车、电竞等领域头部品牌,开发高附加值联名产品;解锁‘公益资金募集’高阶能力,能对接国际公益基金会,为非遗公益项目争取更多支持。”
周教授、苏医生、赵村长的能力也同步升级——周教授新增“非遗文化研究”深度技能,可主导国家级非遗技艺图谱编写;苏医生解锁“非遗养生融合”能力,能开发“非遗技艺+健康养生”的特色课程;赵村长则获得“乡村非遗工坊建设”高阶技能,可指导乡村建立标准化非遗生产基地。
“升级说明2:系统将根据伙伴们的参与度与成长需求,持续赋能个人能力,让‘忠犬联盟’从‘协作团队’成长为‘非遗生态核心力量’,共同支撑手作公益长期发展。”
陈曦想起昨天林砚舟还在说,想系统学习海外项目管理知识,没想到系统直接解锁了相关技能;沈亦舟前段时间一直在对接国际公益基金会,现在也获得了对应的高阶能力。这种“按需赋能”,让伙伴们的成长不再局限于经验积累,而是有了更精准的方向和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