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装周“非遗+高定”联名系列惊艳落幕的当晚,秀场后台的庆功香槟还在冒泡,陈曦却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字:“创立独立非遗时尚品牌——‘曦·承’,让非遗从高定秀场,走进日常穿搭。”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忠犬联盟”的伙伴们时,沈亦舟第一个举手赞成:“早就该有咱们自己的品牌了!让普通人也能穿上有非遗温度的衣服,这才是咱们跨界的最终目标。”
“曦·承”,取“陈曦主导,传承非遗”之意,核心定位是“日常化、年轻化、高品质”——不做遥不可及的高定,而是打造兼具设计感与实用性的轻奢时尚品牌,让蜀绣、竹编、扎染等非遗技艺,成为T恤、连衣裙、配饰等日常单品的点睛之笔。陈曦作为品牌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全程主导设计方向、产品研发与品牌理念塑造,伙伴们则各司其职,共同撑起这个“非遗时尚梦”。
品牌理念:让非遗成为“日常的诗意”
在品牌理念研讨会上,陈曦推翻了“把非遗元素印在衣服上”的简单思路,提出“非遗技艺为骨,现代设计为形,生活场景为魂”的核心主张:“‘曦·承’的产品,不能让非遗显得刻意,而要让它自然融入日常——比如在白T恤的袖口绣一朵迷你蜀绣太阳花,在帆布包的侧面编一段简约竹编,在连衣裙的裙摆做渐变扎染,让用户在穿衣服时,不经意间感受到非遗的美。”
周教授非常认同这个理念,补充道:“还要让每一件产品都有‘文化故事’。比如蜀绣太阳花,背后是大凉山孩子的热爱;竹编纹理,源自唐代的疏编技艺;扎染色调,取自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这些故事要印在产品吊牌上,让用户不仅买一件衣服,还能带走一段非遗记忆。”
为了让品牌理念更具象,陈曦带领设计团队,从生活场景出发,划分出三大产品系列:
? “日常通勤系列”:主打简约、百搭,适合职场与日常出行。比如蜀绣点缀的真丝衬衫,竹编装饰的皮质公文包,扎染纹样的针织开衫,既保留职场的专业感,又不失非遗的独特性;
? “休闲生活系列”:主打舒适、随性,适合周末出游、居家放松。比如竹编拼接的棉麻连衣裙,扎染T恤搭配蜀绣牛仔外套,还有非遗元素的围巾、帽子等配饰,让休闲时光更有质感;
? “节日限定系列”: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推出主题产品。比如春节的“福字蜀绣毛衣”,中秋的“月兔扎染丝巾”,让非遗成为节日氛围的载体,传递传统文化的温暖。
设计过程: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平衡
作为首席设计师,陈曦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保留非遗技艺精髓的同时,满足现代时尚审美”。她带着设计团队,泡在传承工坊里,与传承人一起摸索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点,过程中既有灵感迸发的惊喜,也有反复试错的纠结。
在设计“日常通勤系列”的蜀绣衬衫时,团队最初想在衣身绣大面积的缠枝莲纹样,但试做样品后发现,过于繁复的纹样显得厚重,不符合通勤的简约需求。陈曦看着样品,陷入了沉思:“非遗的美,不一定在于‘多’,而在于‘精’。”她灵机一动,提出“局部点缀”的思路——只在衬衫的袖口、领口绣极小的蜀绣纹样,用“虚实针”绣出渐变效果,远看是简约纯色,近看才能发现非遗的细节,既低调又高级。
传承人李阿婆一开始不理解:“这么好的蜀绣技艺,只绣这么小一块,太可惜了。”陈曦耐心解释:“阿婆,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简约的风格,太复杂的纹样他们不敢穿。咱们先让他们通过小细节喜欢上蜀绣,以后才会愿意尝试更多样式。”李阿婆看着修改后的样品,终于点头:“只要能让更多人喜欢蜀绣,怎么绣都好。”
在设计竹编配饰时,团队遇到了“实用性”难题——传统竹编硬度高,直接做成包包肩带,佩戴起来不舒服。赵村长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把竹丝劈得更细,用‘螺旋编’的技法,搭配柔软的皮质,既保留竹编的肌理,又增加舒适度。”陈曦立刻让设计团队与赵村长合作,反复试验竹丝的粗细、编织的密度,最终做出的竹编皮质包,既美观又实用,成为品牌的“潜力爆款”。
周教授全程把关设计的“文化准确性”,比如在设计扎染系列时,他提醒团队:“现代扎染很多用化学染料,颜色虽然鲜艳,但不符合非遗的环保理念。咱们要用植物染料,比如用板蓝根染蓝色,用栀子染黄色,用艾草染绿色,既健康环保,又能呈现出自然的渐变色调,这才是扎染的本质。”陈曦立刻采纳建议,带领团队走访云南扎染工坊,学习植物染色技艺,最终推出的扎染产品,色调温润自然,没有化学染料的刺眼感,获得了设计团队的一致认可。
团队协作:每个人都是品牌的“创始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