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承”订单量突破10万单时,供应链的压力陡增——面料库存告急、非遗手工产能不足、物流配送延迟投诉增多,林砚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待处理的协调文件,眉头拧成了疙瘩。陈曦看着伙伴们焦急的模样,召集“忠犬联盟”召开紧急会议:“供应链是品牌的生命线,现在是关键时刻,咱们各司其职,守住品质、稳住效率,一定能渡过难关!”
话音刚落,伙伴们就主动认领了任务:林砚舟统筹全局,负责供应链整体规划与调度;沈亦舟对接外部资源,解决面料、物流难题;周教授把控非遗手工品质,优化手工流程;苏医生与赵村长扎根生产基地,保障人员健康与物料供应,一场“供应链保卫战”正式打响。
林砚舟:全局统筹,搭建“精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林砚舟的核心任务,是将原本“零散化”的供应链,升级为“系统化、可追溯”的管理体系。他先对现有供应链进行全面梳理,找出三大核心痛点:面料供应周期长、非遗手工与工业化生产衔接不畅、物流配送缺乏分级管理。
针对“面料供应”问题,他推出“双供应商+安全库存”模式:在原有面料供应商的基础上,新增2家优质环保面料厂商,分别负责真丝、棉麻、羊绒等不同品类的供应,同时设定“30%安全库存”,确保爆款面料不会因突发订单断供。“我们和供应商签订了‘应急供应协议’,一旦库存低于安全线,供应商需在72小时内补货,从源头解决面料短缺问题。”林砚舟指着新制定的供应链流程图说。
为了解决“手工与工业化生产衔接”的难题,他在生产基地搭建了“分区协作流水线”:将产品生产划分为“面料预处理、非遗手工制作、成衣组装、质量检测”四个环节,每个环节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非遗手工部分由传承人团队负责,工业化部分由服装工厂完成,中间设立“衔接缓冲区”,避免出现“手工拖工业化后腿”或“工业化等待手工”的情况。“比如蜀绣衬衫,面料预处理完成后,会先送到手工区绣制袖口纹样,绣好后立刻转入成衣组装,整个流程无缝衔接,生产效率提升了40%。”
在物流方面,他引入“分级配送”机制:根据订单收货地址的远近、订单紧急程度,与3家物流企业合作,近途订单采用同城配送,24小时内送达;中长途订单采用专线物流,48-72小时送达;偏远地区订单则提前备货至区域仓,确保时效。同时,为每笔订单配备“物流追踪系统”,消费者可实时查看订单进度,减少投诉。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精准’,既要精准匹配需求与供应,又要精准把控每个环节的效率与品质。”林砚舟熬夜优化完供应链管理系统后,终于松了口气,“现在整个体系运转起来了,订单交付周期从原来的45天缩短到30天,投诉率下降了60%。”
沈亦舟:资源破局,打通“内外联动”的供应通道
沈亦舟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重点解决供应链中的“外部瓶颈”——稀缺面料采购、物流资源升级、非遗辅料供应。
得知品牌急需的“高精密植物染真丝”面临断供,沈亦舟立刻联系自己在时尚圈的人脉,找到了一家专注于环保面料的意大利厂商。对方原本不接受小批量订单,但当沈亦舟带着“曦·承”的产品样本,讲述“非遗+环保”的品牌理念后,厂商负责人被深深打动:“你们在用时尚传承文化、践行环保,我们愿意支持。”最终,双方达成合作,厂商不仅为“曦·承”开通了“小批量定制通道”,还提供了5%的价格优惠,解决了稀缺面料的采购难题。
在物流升级方面,沈亦舟联动之前合作的赛车、影视资源,与国内头部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对方为“曦·承”开通“非遗产品专属物流通道”,优先处理品牌订单,同时在物流包装上融入非遗元素——用竹编收纳盒代替部分纸箱,用蜀绣纹样的胶带密封包裹,既环保又能传递品牌理念。“现在物流配送的破损率从原来的8%下降到2%,消费者对包装的好评率高达95%。”沈亦舟笑着说。
针对非遗辅料(如竹丝、绣线、植物染料)的供应问题,沈亦舟牵头成立“非遗辅料联盟”,联合大凉山、云南、四川等地的非遗工坊,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标准生产,既保证了辅料的品质一致性,又降低了采购成本。“比如竹丝,以前是各个工坊分散采购竹子,品质参差不齐,现在我们统一采购优质毛竹,分发给各个工坊,生产出的竹丝粗细均匀、韧性好,还能降低20%的成本。”
沈亦舟的资源联动,不仅解决了眼前的供应难题,还为品牌搭建了“长期稳定”的外部供应网络。“供应链不能只看眼前,要布局长远,现在我们的辅料联盟有10家非遗工坊,面料供应商有5家,物流合作伙伴有3家,形成了‘多点支撑’的格局,再也不怕单点断供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