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的江景宴会厅内,夜幕与黄浦江的光影交叠,一场汇聚全球目光的非遗公益盛宴正缓缓拉开帷幕。当“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的Logo以AR光影形式投射在落地玻璃窗上,与外滩的璀璨灯火融为一体时,身着华服的各界名流陆续到场,衣香鬓影间,非遗元素与公益初心相映成趣,让这场晚宴既有星光熠熠的排场,更有温暖动人的内核。
签到时刻:非遗元素点缀,名流与公益的初次联结
傍晚六点,签到区已热闹非凡。不同于普通晚宴的签到墙,这里设置了“非遗公益打卡区”——背景板是AI生成的非遗纹样拼贴画,搭配竹编框架与扎染绸带装饰,嘉宾签到后可领取一枚定制非遗伴手礼:竹编书签、蜀绣徽章或迷你扎染方巾,每一件都出自基金会帮扶的传承人之手。
“陈曦,恭喜晚宴圆满筹备!”张总率先抵达,身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一枚蜀绣徽章,与陈曦亲切握手。作为基金会的“老战友”,他此次不仅带来了追加捐赠的承诺,还特意邀请了几位投资界好友到场,“我把非遗公益的‘宝藏项目’分享给了身边人,他们都很愿意为这份有意义的事业出份力。”
紧随其后的是国家文旅部相关领导与上海市政府官员,他们与周教授亲切交谈,询问基金会的非遗保护进展。“你们的数字化留存计划很有价值,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范本。”文旅部领导握着周教授的手说,“政府会继续支持这样的公益组织,让文化根脉代代相传。”
顶流明星的到场让签到区瞬间沸腾。苏星然身着一袭淡蓝色扎染长裙,裙摆点缀着手工刺绣的竹编纹样,佩戴着蜀绣耳环,一出现就被媒体围拢。“能来支持非遗公益,我特别开心。”她笑着接过记者的话筒,“希望通过我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非遗、参与公益。”叶文轩手持一把竹编折扇,身着中式长衫,与非遗老艺人代表亲切寒暄,探讨漆器、银饰的技艺传承;陆哲远则一身科技感十足的西装,胸前口袋里露出扎染方巾,将科技与非遗美学巧妙融合。
商界大佬们的到场同样引人注目。王健林身着黑色西装,与董明珠并肩走来,两人都佩戴着基金会的公益徽章。“我一直关注乡村振兴,基金会的模式让非遗成为了乡村致富的‘金钥匙’,很有借鉴意义。”王健林说。马化腾则与志愿者代表交流,详细询问AR公益体验平台的用户反馈,“科技能让公益更高效,我们会继续提供技术支持。”
签到过程中,不少名流被“非遗体验区”吸引。年轻传承人现场展示竹编、扎染技艺,董明珠饶有兴致地拿起竹丝,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编织迷你挂件;苏星然则与大凉山非遗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体验扎染手帕,看着自己染出的独特纹样,她开心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特别的礼物,一定要好好收藏。”
晚宴现场:星光与爱心交织,非遗与公益共舞
七点整,晚宴正式开始。宴会厅内,100余桌宴席整齐排列,桌布是云南白族扎染工艺,餐具是大凉山彝族漆器,座椅靠背装饰着蜀绣太阳花,每一处细节都暗藏非遗巧思。舞台背景以“非遗新生”为主题,通过AR技术,将竹编、蜀绣、扎染等纹样投射在背景板上,随着环节推进不断变换,营造出沉浸式的非遗氛围。
致辞环节:初心与责任,引发共鸣
晚宴开场,陈曦身着融合蜀绣元素的白色长裙走上舞台,发表主旨演讲。她没有罗列华丽的数字,而是分享了基金会四年来的公益初心:“从最初想让老手艺活下去,到如今希望让非遗改变更多人的生活,我们始终相信,文化的力量能跨越山海,公益的温暖能照亮人心。”
她的演讲引发了现场嘉宾的强烈共鸣。当讲到阿普老艺人看到手艺数字化留存时的欣慰,讲到阿木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就业的激动,不少嘉宾悄悄擦拭眼角。“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力量。”一位企业大佬感慨道。
随后,国家文旅部领导、上海市政府官员先后致辞,肯定了基金会的公益成效,并表示将继续支持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事业。周教授作为基金会名誉会长,分享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非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感谢每一位为非遗公益付出的人,是你们让这些古老技艺焕发了新生。”
表演与分享:非遗魅力,打动人心
致辞结束后,非遗表演环节精彩上演。大凉山彝族传承人带来的《彝族酒歌》,歌声高亢嘹亮,充满民族风情;苗族银饰艺人现场展示锻造技艺,锤子敲击银片的清脆声响,配合AR技术投射的纹样变化,赢得阵阵掌声;非遗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竹编舞》,天真烂漫的舞姿,展现了非遗教育的丰硕成果。
最动人的是受益代表分享环节。78岁的阿普老艺人在徒弟阿杰的搀扶下走上舞台,手里捧着自己手工制作的漆器花瓶。“以前我以为这门手艺要断在我手里了,是基金会让它活了下来。”老人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充满力量,“现在有年轻人愿意学,我的手艺不会断了,我这辈子的心愿终于了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