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的温馨日常还在继续,庭院里的桂花刚飘出第一缕香气,陈曦的办公邮箱就收到了一封分量十足的邮件——国内顶级文化产业峰会“非遗新生论坛”的官方邀请函。邮件中不仅邀请“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作为核心参与方参会,还特别指定要做一场40分钟的主题分享,同时需携带非遗展品参与现场互动展区的布置。
“这可是咱们基金会成立以来,接到的规格最高的行业峰会邀请。”陈曦拿着打印出来的邀请函,在客厅里召集大家开会。她将邀请函递给身边的周教授,“峰会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企业、非遗机构和投资大佬,做好了,能为咱们的非遗项目拉来更多资源,还能让更多传承人被看见。”
林砚舟接过邀请函仔细翻看,眉头微蹙:“峰会下月初举办,只剩不到一个月时间。主题分享要契合‘科技赋能非遗’的峰会核心,互动展区还要有亮点,时间很紧张。”沈亦舟立刻凑过来,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有什么难的!咱们有专属空间里的那么多展品,再整个酷炫的数字化展示,保证惊艳全场!”苏医生温和地补充:“现场参与人数多,健康保障也得提前考虑。”赵村长点点头:“我可以联系村里的传承人,赶制一批新的手作展品。”
一场围绕峰会的筹备战,就此拉开序幕。
主题分享:反复打磨的“初心与创新”
主题分享的重担,自然落在了陈曦和林砚舟身上。陈曦擅长把控整体基调,林砚舟则在学术与科技结合的内容上更具优势,两人约定分工协作,先确定分享框架,再填充细节。
起初,两人的思路分歧不小。陈曦想以“陪伴与传承”为核心,多讲些基金会帮扶传承人的温情故事,用情感打动听众;林砚舟则坚持以“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路径”为主线,通过数据和案例,展现非遗传承的专业性与可行性。“峰会是行业交流,光有故事不够,得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林砚舟翻着整理好的非遗数字化数据报表,“你看,我们做的彝族漆器纹样数据库,已经被三家设计公司引用了。”
陈曦看着报表上的数字,也陷入了沉思。她拿出之前记录的传承人故事本:“可这些故事才是我们的特色啊。比如阿普老艺人,之前都快放弃漆器手艺了,是我们帮他做线上推广,现在他的徒弟都开了网店。”两人争执不下,只好请周教授来评理。
周教授看完两人的初稿,笑着说:“为什么不能结合呢?科技是骨架,故事是血肉。没有骨架立不住,没有血肉不鲜活。”他拿起笔,在初稿上圈出重点,“你们可以先讲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再穿插传承人的故事,最后提出行业合作的愿景,这样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这个建议点醒了两人。接下来的一周,书房成了他们的“战场”。林砚舟熬夜整理非遗数字化的技术参数、数据库建设成果,还制作了三维展示模型;陈曦则逐一联系传承人,补充最新的故事细节,比如赵村长教城里孩子竹编后,有家长专门带孩子去大凉山体验生活的趣事。
沈亦舟也没闲着,主动帮他们制作PPT。他嫌默认模板太单调,特意用扎染纹样做背景,在数据图表旁加了迷你竹编、银饰小图标。可他一时兴起,把其中一页的切换动画设成了“烟花绽放”,被林砚舟严肃地改了回来:“峰会是正式场合,简洁大方最重要。”沈亦舟吐吐舌头,嘴上抱怨“太死板”,手里却乖乖调整了动画效果。
分享稿前后修改了八遍,光是模拟演讲就搞了三次。第一次模拟时,陈曦讲到阿普老艺人的故事差点哭出来,节奏乱了大半;第二次林砚舟过于专注数据,语速太快,大家都没跟上;直到第三次,两人配合默契,故事与数据穿插得当,周教授听完点点头:“这样就很好了,既有说服力,又能打动人。”
展品筹备:匠心与惊喜的双重准备
互动展区的展品筹备,由赵村长和沈亦舟牵头。峰会要求展品既要体现传统技艺,又要有创新亮点,两人商量后,决定分“经典传承”和“创新融合”两个板块来准备。
“经典传承”板块,赵村长负责对接大凉山及周边地区的传承人。他打了十几个电话,联系了竹编、漆器、蜀绣等六个门类的艺人,叮嘱他们赶制精品。彝族漆器艺人阿普特意烧制了一套迷你漆器茶具,壶身上的图腾用了新研发的环保颜料,色泽更鲜亮;蜀绣艺人李姐则绣了一幅缩小版的《千里江山图》,针脚细密,栩栩如生。
可筹备过程中出了个小插曲。赵村长收到阿普寄来的漆器时,发现一个茶杯的边缘磕了个小缺口。他急得团团转,连夜给阿普打电话。阿普在电话里笑着说:“别急,我再烧一个,三天后给你寄过去。”挂了电话,赵村长又怕耽误时间,第二天一早就去市场买了修复材料,试着自己修补。苏医生看到他趴在桌上忙活,凑过去帮忙:“我给病人处理伤口有经验,修补这东西应该差不多。”两人一个扶着茶杯,一个小心翼翼地填补缺口,忙活了一下午,居然修得几乎看不出痕迹。后来阿普寄来新茶杯,赵村长干脆把修补好的那个也留了下来,打算在展区讲述它的修复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