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播出后的半个月,“曦·承非遗”的品牌影响力如同滚雪球般持续扩大。官方社交账号粉丝总量突破千万,直播间订阅人数较之前增长5倍,线下体验店的访客中,超七成是被专访故事吸引而来的新粉丝。更珍贵的是,汹涌而来的不仅是流量,还有无数充满温度的正能量反馈——粉丝们的留言、来信、手作礼物,以及自发的非遗传播行动,让专属空间变成了充满爱与共鸣的能量场。
线上反馈:满屏温暖,见证非遗力量
官方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评论区,成了粉丝们表达热爱与支持的聚集地。每天都有上万条新留言涌入,字里行间满是真诚与感动,还有不少粉丝主动分享自己与非遗的故事,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氛围。
“看了陈曦姐的专访,我特意带着爸妈去体验店做了竹编手作!爸妈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觉得非遗这么有意思,现在家里摆着自己做的小灯笼,越看越喜欢~”一位年轻粉丝的留言获得了上万点赞,下方还有几百条粉丝跟风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经历。
还有不少粉丝分享了专访带来的人生改变。“我之前在体制内工作,每天都很迷茫,看了陈曦姐放弃稳定工作追逐热爱的故事,我鼓起勇气辞职,现在在做非遗相关的自媒体,虽然辛苦但很快乐!”“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之前总觉得传统文化过时了,直到看到你们的智能非遗产品,才明白传统与现代能结合得这么好,现在我的毕业设计就是非遗纹样智能包装!”
除了分享故事,粉丝们还主动为品牌出谋划策。“建议开发非遗主题的亲子套装,我想带着孩子一起感受传统文化!”“希望能在更多城市开设体验店,好想现场学竹编!”“能不能做一些平价的非遗小饰品,让学生党也能支持非遗!”这些充满建设性的建议,被陈曦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成为产品研发和品牌发展的重要参考。
更令人感动的是,不少粉丝自发成为非遗“宣传员”。他们拍摄自己购买的智能非遗产品,详细分享使用体验;剪辑专访中的精彩片段,配上自己的感悟发布在社交平台;还有粉丝制作了非遗知识科普图文,标注“跟着‘曦·承非遗’学非遗”,帮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一位粉丝的非遗科普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带动了不少新粉丝关注品牌。
线下暖流:礼物与行动,传递真挚心意
线上热度不减,线下的温暖也源源不断。专属空间的前台,每天都能收到粉丝寄来的礼物和信件,堆积如山的包裹里,藏着粉丝们最真挚的心意。
信件中,有小学生用稚嫩的笔迹写下的祝福:“陈曦姐姐,你真棒!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保护传统文化!”有非遗爱好者分享的自己收藏的老物件照片:“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竹编篮,希望能给你们的设计带来灵感!”还有曾经的留守儿童来信:“谢谢你们让我的家乡手艺被更多人知道,现在爸爸妈妈也回来了,在家做竹编就能赚钱,我再也不用当留守儿童了!”
粉丝寄来的礼物更是五花八门,却都紧扣非遗主题。有粉丝亲手编织的竹编小挂件,上面刻着“非遗加油”;有剪纸艺人寄来的非遗纹样剪纸,图案是智能竹编光影灯的造型;还有粉丝用自己家乡的特产,制作了非遗主题的手账礼盒,里面装满了印有非遗纹样的贴纸、书签。赵村长把粉丝寄来的竹编小挂件挂在工坊里,笑着说:“每次看到这些,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除了寄礼物,不少粉丝还专程来到专属空间,用实际行动支持品牌。有粉丝从外地赶来,只为亲眼看看展厅里的智能非遗产品,和团队成员聊一聊非遗故事;有家长带着孩子,报名体验店的非遗手作课程,认真学习竹编、漆器工艺;还有企业白领利用周末时间,成为体验店的志愿者,帮助传承人指导游客做手作。一位从深圳赶来的粉丝说:“看了专访后,一直想来现场看看,今天终于圆梦了!你们的故事太励志了,我要向你们学习,在自己的领域坚持热爱、勇敢创新。”
还有粉丝组织了小型的“非遗公益行动”。他们自发筹集资金,购买了一批智能竹编光影灯和非遗手作材料,捐赠给偏远山区的学校;利用假期时间,走进社区开展非遗科普活动,现场展示智能非遗产品,讲解传统文化知识。这些行动,与品牌的公益理念不谋而合,也让陈曦更加坚定了做非遗公益的决心。
团队回应:珍惜反馈,回馈粉丝厚爱
面对粉丝们的热情与支持,陈曦团队深受感动,也用实际行动回应着这份厚爱。
他们首先对粉丝的反馈进行了系统梳理,将粉丝的建议分类整理,召开专门的团队会议讨论落实。针对粉丝提出的亲子套装需求,林砚舟已经开始设计亲子款智能竹编灯,体积更小、操作更简单,适合孩子使用;针对平价非遗饰品的建议,团队计划推出“非遗小物”系列,价格控制在50元以内,让更多人能消费得起;针对开设更多体验店的需求,陈曦正在与全国多个城市的商场洽谈合作,计划年底前新增10家体验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