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的阳光洒满专属空间的会议室,桌上摊着厚厚的年度报告与新一年度规划草案,陈曦将那本珍贵的纪念册放在正中央,眼神坚定地看着眼前的伙伴们:“纪念册记录了我们的过去,而现在,我们要为未来绘就蓝图。基于现在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反馈,咱们一起规划下一年度目标,让非遗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这场充满希望与斗志的规划会议,在众人的热烈讨论中正式开启,一个个清晰、可行的年度目标,逐渐勾勒出“曦·承非遗”下一年度的发展蓝图。
产品研发:拓宽品类,深化科技融合
产品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下一年度的产品研发目标,聚焦“拓宽品类、深化科技、细分场景”三大方向,让非遗与科技的融合覆盖更多生活场景。
林砚舟率先提出具体规划:“我们要在现有三大系列基础上,新增两大产品线——智能非遗服饰系列与非遗亲子互动系列。”智能非遗服饰系列将蜀绣、蜡染工艺与智能温控、健康监测芯片结合,比如在蜀绣围巾中嵌入柔性温控模块,用户可通过APP调节温度,适配不同季节;非遗亲子互动系列则针对3-12岁儿童,设计智能竹编积木、非遗纹样互动画板等产品,让孩子在玩乐中感受传统文化。
针对现有产品,团队计划进行科技升级。赵村长补充道:“智能竹编光影灯可以增加环境光感应功能,自动适配室内亮度;漆器托盘的互动投影可以升级为3D效果,让非遗故事更具沉浸感。”智创科技已承诺提供更先进的微型芯片与算法支持,确保产品体验更流畅、功能更实用。
产品研发还将细分场景,推出定制化服务。苏医生提议:“针对养老机构,开发适配老年人的简化版智能非遗产品,比如大字体操作界面的漆器按摩梳;针对企业客户,提供非遗纹样定制服务,将企业LOGO与非遗纹样结合,打造专属文创礼品。”
为确保研发顺利,团队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下一年度新增产品不少于15款,完成现有3大系列产品的科技升级,定制化服务订单占比提升至20%,产品售后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市场拓展:深耕国内,布局海外
在市场拓展方面,下一年度将采取“深耕国内线下渠道+布局海外市场”的策略,让非遗产品走进更多国家和地区。
国内市场将重点拓展线下体验店与合作渠道。沈亦舟规划道:“下一年度要在全国新增20家非遗科技体验店,覆盖二三线城市,体验店不仅销售产品,还将设置非遗手作工坊、科技体验区、文化科普角,打造沉浸式非遗消费场景。”同时,团队计划与连锁家居卖场、高端百货商场、文旅景区达成战略合作,设立专属专柜,让产品触达更多消费者。
线上渠道将进一步优化,打造“内容+销售”一体化模式。沈亦舟计划将直播间升级为“非遗科普直播间”,每周固定开展非遗知识讲座、传承人访谈、新品研发揭秘等内容,提升用户粘性;在电商平台开设“非遗定制专区”,简化定制流程,让消费者轻松获取专属产品。
海外市场布局是下一年度的重点目标。陈曦提出:“我们将先以东南亚、欧美华人社区为突破口,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与华人商会合作,推广智能竹编光影灯、非遗纹样丝巾等具有东方特色的产品。”团队还计划参加2-3场国际文创展会,展示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吸引海外合作伙伴。市场拓展的量化目标为:国内线下渠道覆盖城市从10座扩展至30座,线上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海外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到15%。
文化传播:升级科普,扩大影响
下一年度,团队将加大非遗文化传播力度,通过“线上科普+线下活动+公益合作”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线上科普将打造多元化内容矩阵。沈亦舟规划:“除了直播间科普,我们要制作系列非遗科普短视频,分为‘非遗工艺揭秘’‘传承人故事’‘科技融合原理’三大板块,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线,目标年播放量突破10亿次。”同时,团队计划与国家级媒体、文化类APP合作,推出非遗科普纪录片,讲述非遗创新背后的故事。
线下将开展“非遗科技进万家”系列活动。周教授提议:“走进100所中小学,开展非遗科技公开课,让学生亲手体验简易非遗智能产品的制作;走进50个社区,举办非遗手作市集与科技体验活动;与文旅部门合作,打造‘非遗科技研学路线’,吸引游客参与非遗手作、科技研发体验。”
公益合作将持续深化“非遗扶贫”与“非遗疗愈”项目。陈曦宣布:“下一年度将新增5个非遗扶贫工坊,覆盖贵州、云南等非遗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培训当地传承人不少于200名;非遗疗愈项目将走进30家养老院、10家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非遗手作帮助特殊群体改善身心健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