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暖阳驱散了深冬的寒意,专属空间的庭院里,嫩绿的竹芽已悄然舒展。陈曦将第五卷“文明互鉴·世界共享”的任务手册轻轻合上,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新卷启程,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回归初心——去拜访第四卷帮扶过的公益对象,看看他们的生活变化,听听他们的新需求。公益不是一次性的给予,而是长久的陪伴与守护。”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全员响应。沈亦舟早已打包好直播设备:“这次要全程直播,让粉丝们看看我们公益项目的真实成效!”赵村长拎着装满竹编工具的布包:“给孩子们带点手艺材料,教他们编个新年小挂件。”苏医生整理着养生礼包:“准备了适合老人和孩子的滋补品,还有常用的健康手册。”
一行六人分两辆车出发,朝着贵州、云南的非遗扶贫工坊与特殊教育学校驶去。车轮滚滚,载着牵挂与期待,奔赴一场温暖的重逢之约。
第一站:贵州非遗扶贫工坊——团圆里的新生
历经六个小时的车程,团队抵达贵州黔东南的非遗扶贫工坊。车子刚停在村口,就看到王大姐带着一群村民站在路边等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淳朴的笑容。“陈总、赵师傅,你们可来了!”王大姐快步上前,紧紧握住陈曦的手,眼眶泛红。
工坊里早已焕然一新。原本简陋的竹编车间,如今加装了通风设备和标准化工作台;墙角整齐堆放着成品竹编智能灯架,几位年轻村民正熟练地进行打磨、组装。“自从工坊升级后,我们的产能提高了一倍,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王大姐骄傲地介绍,“现在村里有30多个人在工坊上班,都是留守妇女和返乡年轻人,人均月收入能到4000多块呢!”
沈亦舟打开直播,镜头扫过忙碌的工坊和村民们的笑脸:“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们的非遗扶贫工坊,以前大家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庭!”直播间瞬间沸腾,网友们纷纷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公益!”“为‘曦·承非遗’点赞,太有意义了!”
赵村长拉着几位年轻传承人,拿出带来的竹编材料:“今天教你们编个龙形挂饰,新年讨个好彩头!”他手把手地教大家处理竹丝、编织龙身,指尖翻飞间,一个个灵动的龙形挂饰逐渐成型。“赵师傅,您上次教的编织技法,我们用在灯架上,产品合格率提高了不少!”一位年轻传承人兴奋地说。
苏医生则给村民们做了简单的健康体检,测量血压、讲解养生知识:“大家长时间低头编织,要注意颈椎保养,每隔一小时就活动活动肩颈。”他还把养生礼包分发给每个人,里面有艾草护颈贴、枸杞和养生手册。
最让人动容的是王大姐的家庭变化。她带着团队来到自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客厅里摆放着智能竹编光影灯,女儿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丈夫则在院子里劈柴。“以前我丈夫在外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现在他也来工坊上班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王大姐笑着说,眼里满是幸福。
临走时,村民们给团队送上了自己编织的竹编礼盒、晒干的菌菇和自家种的蔬菜。“谢谢你们给了我们新生活,以后我们会好好做手艺,不辜负你们的帮助!”王大姐的丈夫握着陈曦的手,真诚地说道。陈曦眼眶湿润:“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会常来,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新订单、新技术。”
第二站:云南特殊教育学校——指尖上的温暖
离开贵州,团队驱车前往云南的特殊教育学校。这所学校是第四卷非遗疗愈项目的重点合作对象,一年来,团队定期派传承人来教孩子们竹编、漆器绘制,帮助他们打开心扉、培养技能。
车子刚驶入学校,就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候在门口,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的手工作品。“陈姐姐、赵爷爷!”孩子们看到团队,兴奋地围了上来,把手里的竹编小篮子、漆器小摆件递到他们手中。
校长带着团队参观了非遗疗愈教室。教室里,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桌上摆放着智能竹编工具和漆器材料。“自从开展非遗疗愈课程后,孩子们的变化太大了!”校长感慨道,“以前性格孤僻的孩子,现在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动手能力差的孩子,现在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竹编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自信,知道自己也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教室里,孩子们为团队表演了一场特殊的“非遗秀”。他们穿着自己绘制的漆器纹样T恤,手里拿着竹编乐器,演奏了简单的乐曲。虽然节奏并不完美,但每个孩子都认真投入,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沈亦舟的直播镜头一直对着孩子们,直播间里满是感动的留言:“孩子们太棒了!”“非遗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治愈心灵,太有力量了!”
赵村长和林砚舟带着孩子们做竹编风铃。赵村长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固定竹丝,林砚舟则指导他们在风铃上绘制简单的非遗纹样。“姐姐,你看我编的好不好?”一个自闭症男孩拿着自己的作品,小声地问陈曦。陈曦蹲下身,温柔地说:“太好看了!你真厉害,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手艺人。”男孩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主动拉起了陈曦的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