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的脚步不停,感动的瞬间不断,但“忠犬联盟”从未停下解决问题的脚步。看到帮扶对象的生活有了起色,他们既欣慰又清醒——表面的改变背后,仍藏着实实在在的难题:孩子上学的通勤困境、老人看病的不便、原材料的供应短缺、产品的销售瓶颈……面对这些“急难愁盼”,六人分工协作,精准发力,用行动兑现“长久陪伴与守护”的承诺。
林砚舟:设计赋能,破解产品与教育难题
在贵州坪寨村走访时,林砚舟发现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工坊的竹编产品虽然销量不错,但款式相对单一,缺乏针对年轻市场的创新设计;二是村里的孩子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去上学,家长们既担心安全,又心疼孩子辛苦。
针对产品设计问题,林砚舟立刻拿出速写本,结合当下流行的国潮元素,现场绘制了三款新设计:一款是融入苗族银饰纹样的智能竹编小夜灯,一款是可折叠的竹编野餐篮,还有一款是带有手机支架功能的竹编桌面收纳盒。“这些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竹编工艺,又增加了实用功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他一边画一边向工坊的年轻传承人讲解设计思路,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调整编织密度,适配新的产品形态。
为了解决孩子上学的通勤难题,林砚舟实地考察了村里的路况,结合竹编工艺的特性,设计了一款“安全便携竹编书包”。书包采用轻量化竹编材料,重量仅0.8公斤,侧面加装了反光条和安全警示灯,底部有防滑耐磨的橡胶垫,既环保又实用。“我已经联系了合作的箱包工厂,定制一批配套的肩带和内衬,下周就能运过来,让村里的孩子都能背上安全舒适的竹编书包。”林砚舟说道。
此外,他还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疗愈材料存在“操作复杂、安全性不足”的问题。返程后,他立刻设计了一套“安全简易非遗手作材料包”,将竹丝打磨成圆润的短条,漆器颜料换成无毒可水洗的环保材质,还配套了图文并茂的简易操作手册。“这样既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又能让他们轻松体验非遗手作的乐趣。”林砚舟说,第一批材料包已经在生产,下周就能送到学校。
沈亦舟:渠道铺路,打通销售与信息壁垒
云南青溪村的年轻传承人向沈亦舟吐槽:“我们的漆艺产品质量很好,但除了你们帮忙对接的订单,自己很难找到销路,网上开店又不懂运营,订单少得可怜。”此外,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大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工艺改进信息,只能被动等待订单。
沈亦舟立刻行动,当场开启“非遗助农专场”直播,将青溪村的漆艺产品全面展示给网友。“家人们,这些漆器都是纯手工制作,采用传统漆艺,还融入了智能功能,性价比超高!”他详细介绍了漆器香薰灯、首饰盒、桌面摆件等产品,还邀请年轻传承人现身说法,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直播仅两小时,就卖出了300多件产品,销售额突破15万元。
针对村里缺乏线上运营能力的问题,沈亦舟决定搭建“非遗帮扶线上专区”,整合所有扶贫工坊和帮扶对象的产品,统一进行运营推广。“我会安排团队的运营人员,免费为大家提供店铺装修、产品上架、客服接待等服务,你们只需要专注做好产品就行。”他还现场培训年轻传承人如何拍摄产品照片、撰写产品文案,教他们使用简单的直播工具,让他们能自主开展小型直播。
为了打通信息壁垒,沈亦舟为每个帮扶家庭和工坊都配备了“智能信息终端”,屏幕上有简单的图文界面,定期推送市场需求、工艺改进、订单信息等内容,还支持语音播报,方便老人和不识字的村民使用。“以后大家再也不用怕错过重要信息了,订单情况、材料供应、工艺培训,打开终端就能知道。”沈亦舟笑着说。
苏医生:健康守护,解决就医与养生难题
走访中,苏医生发现很多帮扶家庭的老人都存在慢性疾病,却因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很少去医院检查治疗;工坊的村民长时间低头编织、打磨,颈椎和腰椎问题普遍,却不知道如何科学防护。
针对老人就医难的问题,苏医生立刻联系了当地的公益医疗组织,协调了一支由内科、骨科、中医科医生组成的医疗队,计划每月到村里开展一次免费义诊。“我们会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跟踪病情,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还会对接城里的医院,提供绿色就医通道。”苏医生现场为几位老人测量了血压、血糖,开具了个性化的养生方案,还留下了常用的降压药、止痛药等药品。
为了解决村民的职业健康问题,苏医生结合非遗手作的特点,编写了《非遗手作健康防护手册》,详细介绍了颈椎、腰椎的保护方法,比如每工作一小时就做五分钟拉伸运动,编织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部姿势等。他还现场示范了一套简单的养生操,带领村民们一起练习:“这套操动作简单,随时都能做,坚持下去就能有效缓解疲劳和疼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