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的车刚驶入专属空间的庭院,陈曦的手机就响起了一通特殊的来电——国内顶尖影视公司“光影万象”的制片人张薇,语气满是恳切与期待:“陈总,我们关注到你们‘非遗+公益’的故事,太动人了!从扶贫工坊的重生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蜕变,每一个瞬间都充满力量,我们想把这些故事搬上大银幕,筹拍一部公益电影,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价值、公益的温度!”
这个意外的邀约让全员既惊喜又慎重。挂掉电话,陈曦召集大家围坐庭院:“把真实的非遗公益故事拍成电影,是让文化传承与公益精神走向大众的绝佳机会,但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确保电影真实、有温度,不消费苦难,不辜负帮扶对象的信任。”
经过半小时的热烈讨论,团队一致决定:全力支持电影筹拍!一场“真实故事影视化”的新任务,就此拉开序幕。
深度对接:影视团队走进非遗现场
三天后,张薇带着导演、编剧、摄影师组成的核心团队,如约抵达专属空间。没有繁琐的寒暄,双方直奔主题——影视团队要先走进贵州坪寨村、云南特殊教育学校、青溪漆艺村,沉浸式感受真实故事,为剧本创作积累素材。
“我们不要虚构的狗血剧情,要的是真实的细节、真挚的情感。”导演李伟是业内以“写实风格”着称的匠人,刚坐下就表明态度,“比如村民从抵触到接受非遗手艺的转变,孩子从沉默到自信的蜕变,这些真实的弧光,比任何刻意设计的情节都更有力量。”
陈曦点点头,亲自带队陪同影视团队前往走访地。第一站贵州坪寨村,刚下车,王大姐就带着村民们热情迎接。影视团队没有急于拍摄,而是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王大姐讲述“从留守妈妈到工坊负责人”的蜕变,听张强回忆“打工返乡学竹编”的纠结与收获,听村里老人说起“空心村变创业村”的感慨。
编剧林悦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着细节:“王大姐说‘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给孩子买了新书包,孩子抱着书包哭了’,这个细节一定要写进剧本!”摄影师则扛着相机,悄悄捕捉着工坊里的真实场景——村民们专注编织的神情、竹丝在指尖穿梭的瞬间、成品智能竹编灯点亮时的笑容,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生活的质感。
在云南特殊教育学校,影视团队被孩子们的变化深深打动。小敏主动分享自己编织竹编的快乐,还现场演示了如何编蝴蝶;几个孩子合作完成的智能光影装置,让导演李伟忍不住赞叹:“这就是最动人的情节!我们要把非遗疗愈的过程,拍成一部温暖的成长史。”
苏医生陪着编剧林悦,详细讲述了非遗疗愈的理念与实践:“不是简单教手艺,而是通过专注的创作,让孩子打开心扉、建立自信。有个孩子以前不愿说话,现在能和同学合作完成作品,这种细微的变化,就是电影要传递的力量。”
在青溪漆艺村,李阿公带着影视团队参观自己的漆艺工坊,讲述了漆艺从“濒临失传”到“青年返乡传承”的历程。当看到年轻传承人将传统漆艺与智能科技结合,设计出的漆器香薰灯、首饰盒时,张薇感慨道:“这就是非遗的新生!电影不仅要讲传承,更要讲创新,让年轻人看到非遗的无限可能。”
一周的沉浸式走访结束,影视团队的笔记本记满了故事,相机里存满了素材。“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比我们想象中更有力量。”张薇激动地说,“我们一定会用心打磨剧本,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有温度、有力量、有影响力的公益佳作。”
剧本共创:还原真实,守住初心
走访结束后,剧本创作进入关键阶段。为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忠犬联盟”全员参与剧本共创,每周与影视团队召开线上会议,逐一打磨细节。
“王大姐的故事里,不能只突出她的成功,还要展现她的挣扎。”陈曦提出建议,“她刚接手工坊时,村民们不信任她,技术不熟练,订单量少,这些困难都要写进去,这样人物才更真实、更鲜活。”
赵村长则强调手艺细节的准确性:“竹编的编织技法、漆艺的上色流程,这些都不能出错。比如竹编的‘错经编织法’,不能拍成普通的编织,要体现出传统工艺的精髓。”他还主动提出,电影拍摄时,愿意担任工艺指导,确保画面的专业性。
林砚舟关注产品设计的呈现:“智能竹编灯的研发过程,不能拍得太容易。我们当时改了八次纹样设计稿,反复测试智能模块与竹编的适配度,这些细节能体现‘非遗+科技’的创新不易,也能传递工匠精神。”
苏医生则提醒编剧,要避免过度渲染特殊儿童的“苦难”:“他们不是需要同情的对象,而是有才华、有潜力的孩子。电影要展现他们的闪光点,展现非遗疗愈带给他们的自信与成长,而不是刻意卖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