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影视盛典的荣誉余热未散,陈曦的手机就接到了一通特殊的合作邀约——国内顶尖科技巨头“智联科技”的CEO林峰亲自来电,语气恳切:“《指尖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公益的强大力量,也让我们意识到,科技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结合有着无限可能。我们希望与‘忠犬联盟’深度合作,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非遗扶贫工坊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这一邀约与团队“非遗+科技+公益”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经过双方多次磋商,一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正式启动,旨在通过技术创新,让非遗产业更高效、乡村生活更便捷、文化传承更可持续。
实地调研:科技如何适配乡村需求
“忠犬联盟”与智联科技的技术团队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贵州、云南的非遗扶贫工坊和乡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调研的核心不是“硬塞”高科技,而是“精准适配”——了解乡村的真实需求、非遗产业的痛点,让科技真正落地生根、解决问题。
在贵州坪寨村的竹编工坊,调研组发现了多个亟待解决的痛点:竹编工艺依赖人工经验,产品合格率不稳定;原材料采购分散,成本居高不下;库存管理混乱,常常出现供不应求或积压的情况;线上销售渠道单一,缺乏专业的运营与推广工具。
“我们的竹编灯架,有时候10个里面只能出6个合格产品,尤其是复杂的纹样,新手很难掌握。”王大姐无奈地说,“还有原材料,每次都要去不同的竹林收购,价格波动大,质量也参差不齐。”
在云南青溪村的漆艺工坊,年轻传承人抱怨道:“我们设计的漆器产品很好,但不知道怎么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线上直播只能靠自己摸索,效果不稳定。而且漆艺的干燥过程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全靠经验控制,一旦环境变化,产品就容易出问题。”
此外,乡村的基础设施也存在短板:部分村落网络信号不稳定,影响线上销售和技术培训;村民们缺乏专业的数字化工具,订单管理、财务核算全靠手工记录;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疗愈课程,缺乏智能化的评估与辅助工具。
智联科技的技术总监张磊一边记录一边感慨:“以前我们总想着用最先进的技术解决问题,但实地调研后才发现,乡村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科技,而是‘接地气’的解决方案。技术必须贴合实际需求,简单易用、成本可控,才能真正被村民们接受和使用。”
基于调研结果,联合团队制定了“三大赋能方向”:非遗产业数字化升级、乡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文化传承科技化创新,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乡村、惠及于民。
产业赋能:让非遗生产更高效、销售更精准
针对非遗产业的痛点,智联科技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从生产、采购、库存、销售全链路为工坊赋能。
智能生产辅助系统
在竹编、漆艺工坊,上线了“智能生产辅助系统”。该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精湛工艺的操作细节,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生成标准化的教学视频和操作指南,新手可以通过平板或手机学习,快速掌握核心技巧;同时,系统还能实时监测生产过程,对编织密度、漆料厚度等关键参数进行预警,提高产品合格率。
“这个系统太好用了!以前教新手编竹编,要手把手教好几天,现在他们跟着系统视频学,再加上我的指导,两天就能上手,产品合格率从75%提升到了92%!”赵村长兴奋地说。
针对漆艺干燥的难题,智联科技捐赠了一批“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调节工坊内的温度、湿度,确保漆艺产品的干燥效果稳定。“以前遇到阴雨天,漆艺产品容易开裂、变色,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再也不用担心环境影响了!”李阿公满意地说。
供应链数字化平台
搭建了“非遗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整合了全国优质的竹材、漆料、丝线等原材料供应商资源,工坊可以通过平台直接采购,不仅价格透明、质量有保障,还能享受批量采购的优惠。平台还能根据工坊的订单量和生产计划,智能预测原材料需求,避免库存积压或短缺。
“以前采购竹材,要跑好几个地方比价,现在在平台上一点,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价格比以前低了15%,还能送货上门,太方便了!”坪寨村工坊的采购负责人说。
智能营销系统
上线了“智能营销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精准推送非遗产品;开发了简易版直播助手,内置智能美颜、话术提示、订单管理等功能,村民们不用专业培训就能开展高质量直播;还打通了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线下门店的销售数据,实现全渠道一体化管理。
沈亦舟亲自培训村民使用智能营销系统:“大家看,这个系统能告诉我们哪些用户喜欢竹编产品,哪些用户喜欢漆艺产品,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推送内容;直播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提示该说什么话术,订单也能自动统计,不用再手工记录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