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乡韵”数字平台经过大佬带队培训和多轮优化,正式在贵州坪寨村、云南青溪村、四川羌绣工坊全面启用。没有复杂的启动仪式,却在短短一周内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时用平台管订单、买原料,销售时用平台开直播、接订单,生活中用平台缴费用、办业务,传承时用平台学技艺、找灵感。数字平台就像一位“贴心管家”,让村民们的生产更高效、生活更便捷、日子更红火。
生产场景:订单、原料、工艺全搞定
非遗扶贫工坊的生产车间里,数字平台成为了村民们的“生产好帮手”,从订单接收、原材料采购到工艺学习,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解决了以往生产混乱、效率低下的难题。
坪寨村的竹编工坊里,王大姐打开手机上的“生产管理”模块,当天的订单清单清晰呈现:“今天要完成30个竹编灯架、20个竹编花篮,都是线上订单,平台已经自动分配好了原材料用量。”她点击“原材料采购”,直接对接平台上的优质供应商,下单了50公斤竹丝:“以前采购竹丝要跑好几个竹林,价格不透明,现在在平台上一键下单,明天就能送货上门,还比以前便宜15%。”
工坊里的年轻村民张强,正跟着平台上的智能生产辅助视频学习复杂纹样编织:“这个‘万字纹’以前要跟着赵村长学半个月,现在看平台上的慢动作视频,还有实时语音讲解,三天就学会了。”平台还能实时监测他的编织进度,提醒他“注意竹丝松紧度,避免产品变形”,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青溪村的漆艺工坊里,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成为了“隐形匠人”。李阿公打开平台,就能看到工坊内的温度、湿度数据:“以前阴雨天担心漆料干得慢,现在平台会自动调节空调和加湿器,还能设置干燥时间提醒,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查看了。”年轻传承人阿杰则通过平台的“工艺知识库”,学习到了失传已久的“描金漆艺”:“平台上收录了很多老艺人的工艺视频,还有详细的步骤解析,让我们能学到真正的老手艺。”
四川羌绣工坊的留守妇女们,通过平台的“灵活用工”功能,实现了“居家就业”。王姐在家照顾孩子的间隙,打开平台接了一个绣手机壳的小订单:“平台会根据我的手艺等级和空闲时间,推荐合适的订单,做完后拍照上传审核,合格后就能收到工钱,一点不耽误照顾家庭。”目前,已有30多名留守妇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稳定增收。
销售场景:直播、订单、物流一键通
数字平台的电商销售模块,让村民们告别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不用出门就能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销售效率大幅提升。
坪寨村的村民们组成了“竹编直播小组”,每天晚上通过平台的直播助手开展直播。张强负责展示产品,他的妻子负责在直播间回复网友问题:“平台的直播助手太好用了,有智能话术提示,还能自动回复‘多少钱’‘多久发货’这些常见问题,我们不用专业培训就能开播。”直播时,网友下单后,订单会自动同步到生产管理模块,物流信息也能实时跟踪,让村民们省心又省力。
青溪村的漆艺产品通过平台的“智能营销”功能,精准触达了目标客户。阿杰查看平台的用户数据分析:“购买我们漆器香薰灯的大多是25-35岁的女性,喜欢简约风格,我们就重点设计这类产品,直播时多讲‘助眠’‘送礼’等卖点。”数据驱动的营销让漆艺工坊的线上销售额增长了150%,还接到了海外的批量订单:“平台能自动生成英文产品详情页,还能对接国际物流,让我们的漆器走向了世界。”
平台还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村民们可以通过平台查看线下门店的销售数据,及时补货;游客来到乡村,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通过平台下单购买,支持现场提货或快递到家。“以前游客想买产品,我们只能现场售卖,现在通过平台,游客回家后还能复购,大大增加了销量。”羌绣工坊的李阿姨说。
生活场景:缴费、办事、就医不用跑
便民服务模块是村民们使用最频繁的功能,让大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彻底改变了以往“办事跑断腿”的状况。
坪寨村的张大爷戴着老花镜,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平台缴了水电费:“以前缴水电费要坐半个小时的班车去镇上,现在在家用手机点几下就能搞定,还能查看缴费记录,再也不用担心忘缴费了。”平台还支持社保、医保查询、话费充值、快递收发等功能,村民们不用出门就能办理各种日常业务。
村卫生室的医生通过平台的“智能医疗”功能,为村民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村民们可以通过平台预约体检、查询健康报告,还能远程咨询城市医院的医生。“我家孙子有点咳嗽,通过平台预约了体检,医生说只是普通感冒,开了点药,不用跑城里医院了,太方便了。”村民李大妈说。平台还会根据村民的体检数据,推送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