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专属日”的歌声还在耳畔回响,“忠犬联盟”的成员们默契地将目光投向了林砚舟——联盟里的“美学灵魂”。这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总是在工作室里默默耕耘,从非遗纹样的现代转译到产品形态的创新突破,从包装设计到品牌视觉,用细腻的审美和精准的创意,让乡村手作摆脱了“土气”标签,成为兼具质感与温度的时尚单品。可鲜有人知,他私下里最爱的是泡在图书馆里钻研古籍纹样,也藏着一个“分享美学”的小小心愿。于是,一场专为林砚舟打造的“教授专属日”悄然落地:陪他走进珍藏着非遗古籍的图书馆沉浸式研学,再让他站上讲台,给大家讲一堂专属美学课,让他在创作之外,享受被倾听、被认可的满足。
上午研学:图书馆里的“纹样寻宝”
清晨的阳光透过古籍图书馆的雕花窗棂,洒在泛黄的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香的厚重气息。这座藏在县城里的古籍图书馆,珍藏着上百本记载着非遗纹样、传统工艺的古籍孤本,是林砚舟早就想来探访的“宝藏之地”。今天,陈曦、沈亦舟、苏医生、周教授、赵村长组成“研学小分队”,陪着他一起走进这座知识的殿堂。
“林教授,今天我们都是你的‘学生’,跟着你一起寻宝!”沈亦舟举起手机,笑着说道,“保证全程不吵不闹,认真记录,绝不拖你后腿!”
图书馆管理员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专属阅览区,桌上整齐摆放着《古羌绣谱》《竹编纹样考》《漆艺图谱》等珍贵古籍。林砚舟看着这些封面斑驳的书籍,眼神里满是敬畏与期待,他轻轻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古羌绣谱》,指尖拂过书页上细腻的线条,仿佛在与古人对话。
“你们看,这页记载的是明代羌绣的‘云纹缠枝’纹样,和我们现在常用的简化版不一样,线条更繁复,寓意也更丰富,象征着吉祥连绵。”林砚舟指着书页上的纹样,轻声讲解道,语气中满是热爱,“这种纹样的针法也很特别,是‘纳花’与‘挑花’结合,立体感极强。”
陈曦凑近细看,只见古籍上的纹样用毛笔细细勾勒,旁边还标注着针法注解,她忍不住赞叹:“太精致了!以前只看到你设计的成品,没想到背后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她拿出提前准备的素描本,认真地临摹着纹样,时不时向林砚舟请教线条的走势。
周教授则对一本《竹编纹样考》很感兴趣,他和林砚舟一起探讨:“你看这里记载的‘万字纹’竹编,以前多用于祭祀器物,现在能不能转化成更轻便的饰品纹样?”林砚舟点点头:“我正有这个想法!把传统纹样拆解、重组,保留核心元素,再结合现代审美,应该能设计出很受欢迎的产品。”
沈亦舟虽然对古籍纹样一知半解,但也看得十分认真,他用手机把感兴趣的纹样拍下来,标注上“可以做钥匙扣”“适合印在包装上”等字样:“林教授,这些纹样太有感觉了,等回去我就用在直播推广图上,肯定能吸引很多年轻人!”
苏医生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翻看一本《漆艺图谱》,偶尔指着图谱上的色彩搭配问道:“林老师,这种‘朱红配墨黑’的漆艺配色,为什么在古代这么受欢迎?”林砚舟耐心解答:“朱红象征吉祥,墨黑代表庄重,两者结合既有视觉冲击力,又符合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寓意,现在我们设计漆艺产品时,也经常借鉴这种经典配色。”
赵村长看着大家认真研学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虽然看不懂复杂的纹样,但也跟着林砚舟的讲解,努力理解其中的内涵:“以前只知道这些老手艺好看,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学问,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一上午的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古籍的世界里,林砚舟时而低头钻研,时而为大家讲解,眼神里闪烁着光芒。以前他总是一个人查资料、找灵感,难免会有思路枯竭的时候,今天有伙伴们陪着,一起探讨、一起发现,不仅效率更高,也让枯燥的研学变得充满乐趣。“有你们陪着,感觉这些古籍都变得更生动了。”林砚舟合上最后一本书,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午间简餐:书香气中的畅谈
研学结束后,大家在图书馆附近的一家素食馆吃午饭。餐厅布置得简约雅致,木质的桌椅、墙上的书法作品,与上午的古籍研学氛围十分契合。
“林教授,你什么时候开始对传统纹样感兴趣的?”陈曦好奇地问道。
林砚舟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画画,爷爷是个老木匠,他的工具箱里总放着几本画着纹样的小册子,我就跟着临摹,慢慢就喜欢上了。后来上了设计学院,发现很多现代设计都能在传统纹样里找到灵感,就更着迷了。”
“你设计的那些产品,确实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特别好。”周教授赞许地说,“就像那个羌绣手机壳,用的是传统羊角花纹样,但颜色和造型很时尚,年轻人都喜欢,这就是传统美学的现代生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