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技术的落地为绿色产业筑牢了根基,而产品作为连接产业与市场的核心载体,其创新研发直接决定了绿色转型的市场认可度。在“忠犬联盟”的分工中,陈曦不仅是资源统筹的核心,更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此次绿色产品研发,她主动牵头,与林砚舟的设计团队、三大工坊的匠人深度协作,以“生态材质+非遗工艺+实用场景”为核心逻辑,打造出一系列兼具环保属性、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绿色非遗产品,让传统手艺在现代绿色生活中焕发新生。
需求锚定:从市场痛点出发,找准产品定位
研发工作启动前,陈曦带着林砚舟和市场调研专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市场调研。他们线上分析主流电商平台的绿色产品销售数据、用户评价,线下走访城市商超、文创门店、文旅景区,与消费者、经销商面对面交流,精准捕捉市场痛点与需求趋势。
“现在消费者买绿色产品,不仅看重‘环保’标签,更在意实用性和颜值,尤其是年轻群体,拒绝‘为环保而环保’的粗糙设计。”陈曦在调研总结会上分享道,“我们发现三个核心需求:一是‘全场景适配’,产品要能融入家居、办公、出行等日常场景;二是‘轻量化设计’,避免过度包装和冗余功能,符合极简环保理念;三是‘文化认同感’,希望产品有独特的故事和内涵,而不是单纯的环保材料堆砌。”
结合乡村的非遗资源和技术优势,陈曦进一步明确了产品研发方向:“聚焦‘小而美、精而实’的轻量级产品,以竹编、羌绣、漆艺为核心工艺,搭配竹纤维、有机棉、环保漆等绿色材料,覆盖家居收纳、日常用品、文旅纪念三大品类,既满足消费者的绿色生活需求,又能传递非遗文化和乡村生态理念。”
林砚舟补充道:“还要充分利用技术升级的成果,比如竹材改性技术让竹编产品更耐用,碎布再生纺织技术让羌绣产品实现废料利用,这些技术亮点要转化为产品卖点,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绿色+科技+非遗’的价值。”
团队协作:陈曦牵头,多方联动共创
明确方向后,陈曦组建了一支跨领域研发团队,成员包括林砚舟(美学设计)、三大工坊匠人(工艺落地)、沈亦舟(市场推广)、苏医生(健康理念融入),形成了“需求定位—设计创意—工艺实现—卖点提炼”的闭环协作模式。
每周,陈曦都会组织一次研发推进会,让团队成员充分沟通想法、解决问题。她从不直接干预设计细节,而是以“用户视角”提出建议,引导团队朝着“市场接受度高、工艺可落地、环保属性强”的方向前进。
家居收纳系列:实用与颜值并存
家居收纳是绿色产品的核心赛道,陈曦结合现代人家居空间小巧、追求整洁的需求,提出了“分层收纳、可循环使用、颜值适配多种家装风格”的设计要求。
林砚舟设计了三款核心产品:竹编模块化收纳盒、羌绣布艺收纳篮、漆艺桌面收纳盘。竹编收纳盒采用改性竹材制作,防水防虫,通过榫卯结构拼接,可自由组合成不同尺寸,适配衣柜、书架、橱柜等场景;羌绣布艺收纳篮则利用碎布再生纺织技术制成的面料,搭配简约的羌绣几何纹样,轻便柔软,适合存放衣物、杂物;漆艺桌面收纳盘采用环保漆料,色彩温润,表面光滑易清洁,可用于收纳文具、首饰、零食等小物件。
“竹编收纳盒的边角可以做得更圆润,避免磕碰,同时增加透气孔,方便存放衣物时通风。”陈曦在看到设计初稿后提出建议。竹编工坊的王大姐立刻回应:“没问题,我们可以调整编织密度,既保证圆润度,又能实现透气功能。”
苏医生则建议在布艺收纳篮中加入天然艾草填充,“艾草有驱虫、抑菌的功效,而且是村里种植的绿色植物,既符合健康理念,又能增加产品附加值。”陈曦当即采纳,让羌绣工坊的匠人在收纳篮内衬加入艾草层,成为产品的独特亮点。
日常用品系列:绿色健康,细节暖心
日常用品系列聚焦高频使用场景,陈曦强调“健康、耐用、便捷”三大核心,要求产品既要绿色环保,又要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团队研发了竹纤维环保餐具套装、羌绣纯棉茶巾、漆艺便携水杯三款产品。竹纤维餐具套装采用竹材精细化加工技术制成的竹纤维复合材料,安全无毒、耐高温,搭配简约的竹编纹理设计,轻便易携带,适合家用和户外使用;羌绣纯棉茶巾选用有机棉面料,绣有简约的羊角花图案,吸水性强,可重复使用,替代一次性纸巾;漆艺便携水杯采用环保漆料和食品级内胆,外观设计融入竹编缠绕纹样,既美观又防滑,杯盖采用密封设计,方便出行携带。
“竹纤维餐具的手柄可以做得更符合人体工学,握感更舒适;漆艺水杯的容量可以设定为350ml,方便放入背包和水杯架。”陈曦结合自己的使用体验提出建议。漆艺工坊的阿杰表示:“我们可以调整模具,优化手柄弧度和水杯尺寸,确保使用便捷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