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下午17:45分,距离2007年仅剩下6个小时15分钟。
冬季昼短夜长,此刻天色已经完全暗淡了下来。
406宿舍久违地热闹了起来。
李大年正蹲在地上,对着电磁炉一阵捣鼓。
“妈的,这玩意儿能不能行啊?别一会儿饺子还没下锅,电跳了。”
“你下饺子?”周子健正靠在床边,赶忙说:“谁家好人元旦吃饺子啊?我要吃汤圆。”
“扯淡!”李大年瞪眼,“我们那边从小年到元旦都吃饺子,热乎香!汤圆那玩意儿甜得齁人,还容易烫舌头!”
周子健立刻顶回去,“汤圆象征团圆,元旦就是要吃汤圆!你懂不懂文化?”
“放屁!”李大年瞪他,“那你们冬至吃什么?”
“冬至也吃汤圆,管你什么季节都团圆!”
“那你一年四季都圆得快冒泡了!”
……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吵得热火朝天。
朱隽逸正坐在书桌前吹头发,被吵得忍不住笑出声。
李大年转头瞪他:“三少,你说说,元旦到底该吃啥?”
朱隽逸笑着摊手:“我们魔都嘛,吃汤圆的。”
李大年脸一黑,他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一旁一直在看戏的姜尘。
周子健立刻哼了两声:“得了吧,老姜是温岭人,肯定也吃汤圆。”
闻言,李大年心如死灰。
姜尘笑了笑,吃饺子还是吃汤圆这个话题即便是在后世也依旧争论不休。
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南北方饮食以及文化上的差异罢了,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随即他语气平静:“那就各煮一锅呗。想吃汤圆的吃汤圆,想吃饺子的吃饺子。锅又不只一个。”
“嘿,这倒是个法子。”朱隽逸笑着点头,“反正也不差那点电费。”
听到这话,李大年再次活了过来:“那就一人一锅!”
就在这时,姜尘的手机忽然响了。
他低头一看,屏幕上亮着“老佛爷”的名字。
他笑着走出阳台,然后接起电话。
“喂,妈。”
电话那头立刻传来一阵絮叨声:“臭小子,怎么响了半天才接起来!”
姜尘无奈地叹了口气,“刚宿舍里有点吵。”
“燕京冷不冷啊?听说都零下十几度了,你衣服穿够没有?我看新闻说北边都结冰了,你别又穿那件薄风衣,冻出毛病来。”
姜尘嘴角微微上扬,靠在围墙上,“穿得挺厚,羽绒服、围巾都有。放心吧。”
“还有啊,”姜妈又补了一句,“今天可是年三十啊,记得吃汤圆,图个团圆的意思。别光顾着忙玩。”
姜尘轻声笑了:“知道了,妈,我舍友已经买了,不只汤圆,连饺子都有。”
“那就好。”
姜妈刚说完,电话那头传来姜爸的声音:“喂,小子!燕京下雪没?你不是说北方雪大吗?给你妈拍两张看看。”
姜妈立刻嗔怪道:“我什么时候说想看雪了!你自己想看别栽赃在我身上!”
“你难道不好奇吗!”姜爸不服气地嚷嚷。
姜妈笑骂道:“有什么好好奇的,不就和冰箱里那些霜一样?你有那功夫,不如去看着点锅里的汤圆,别一会都糊了!”
姜尘听着两人在那头斗嘴,不由得笑出声来。
那种熟悉的温暖,隔着千里,依旧能透进心里。
“爸,雪下过一场了,现在地上还有薄薄一层。天安门那边挺热闹,估计晚上升旗仪式人山人海。”
“哎?你去看了吗?”姜爸又问。
“没去,人太多。”
“那不行啊,”姜爸笑道,“年轻人就该去凑热闹,感受点气氛!”
“你凑热闹凑够了!”姜妈立刻接上,“上次去超市抢打折米,差点摔一跤,还不长记性!”
电话那头顿时传来姜爸无奈的笑声:“行行行,我闭嘴。”
姜尘忍俊不禁,声音带着笑意:“你们俩老两口这是在给我喂狗粮呢?”
姜妈疑惑:“什么狗粮?”
“没事没事。”姜尘也没解释,只是道:“最近家里有没有缺钱的地方?”
说到这里,姜尘忽然觉得有些愧疚。
自从来燕京上学后,他确实没怎么联系过爸妈。
一方面是清楚这几年,老两口的身体都没什么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人性本就如此。
即便是重生了,大多数人即使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但也容易忽略。
电话那头安静了一下。
姜妈愤怒:“你个臭小子什么意思?你以为有几个臭钱,就能当财神爷了?”
姜尘连忙说:“我哪是那个意思?我就是问问,我哪敢啊。”
“最好没有!”姜妈又接着说,“你那笔钱,我没给你保管是因为我觉得你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如何支配了!但你要记着,别乱花,也别乱帮人。你那钱,是你辛……”
姜妈顿了一下,她原来想说“辛苦挣的”,但想了想,这小子就用了一个暑假就捣鼓出来那么一大笔钱了,用这个词实在太不妥当了,随即:“总之,不要乱花听见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