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雷声滚过河北道官矿时,二十丈高的巨炉正喷吐着赤焰。匠人们光着膀子在炉口奔走,铁水奔流的光影把山壁映得如同白昼。
“开闸——”
随着工监嘶哑的呼喝,金红色的铁水从炉膛倾泻而下,在陶范中凝成兵刃的雏形。热风卷着煤屑扑面而来,却掩不住老匠官鲁元培眼里的泪光。
“娘娘请看!”他指着新铸的陌刀,“以往百炼钢要锻打半月,如今两个时辰就得!”
苏璃隔着纱幕望向沸腾的炉心。她想起三个月前将高炉图纸交给将作监时,鲁元培那难以置信的神情——谁能想到,把热风炉建在炼铁炉上方,竟能让炉温提升如此之多。
“报——”驿使冲破烟尘,“幽州急件!突厥骑兵犯边,刘将军请速拨兵械!”
苏璃抚过陌刀上流转的暗纹,突然解下腰间鱼符:“传令军械监,十日之内,我要三千套明光铠、五千柄横刀运抵幽州。”
这个数字让随行官员倒吸冷气。以往这样的订单,至少要耗费半年光景。
然而第九日黄昏,当运送军械的车队驶出官矿时,鲁元培跪在炉前泣不成声。炉火映着他被灼伤的手臂,那里还留着七日前抢修热风管道时烫出的水泡。
捷报与军械同时抵达幽州。半月后的朝会上,兵部尚书捧着边关战报声音发颤:“刘将军以新铸兵甲大破突厥,阵斩敌酋!明光铠竟能硬撼狼牙棒而丝毫不损!”
珠帘后传来算盘轻响。苏璃的声音依旧平静:“传令各道,依新法建高炉三十六座。三年之内,我要大周将士皆披铁甲。”
有一御史突然出声:“娘娘可知,河北道为建高炉,砍伐林木致使山洪频发?且矿役死伤已逾百人...”
“本宫知道。”苏璃掀帘而出,玄色朝服上金凤展翅,“所以今日要议的,是煤矿开采与新式鼓风机构造。”
她展开舆图,指尖划过山西地界:“此处煤藏丰富,可替代木炭。至于伤亡——”她突然取出一本染血的笔记,“这是上月殉职匠人李三狗留下的,记载着热风炉改良之法。”
满殿寂然。那本用炭笔写就的笔记上,画着歪扭的齿轮与风箱结构,正是解决高炉温度不稳的关键。
“传旨。”云承睿起身,“追封李三狗为将作丞,厚恤其家。日后工匠有所发明,皆可直奏天听!”
暮春时节,苏璃再度巡视河北道。在新落成的煤矿井口,她看见个熟悉的小身影——十岁的云琮正跟着匠人学习测量瓦斯。皇子脸上沾着煤灰,手中罗盘却端得极稳。
“母后,”孩子仰头时露出缺了门牙的笑,“儿臣算出来了!用新式辘轳,运煤能快三倍!”
她忽然想起前两年教他算术时,这孩子还只会数指头。如今竟已能推演机械原理。
回銮那日,矿工们跪送凤驾。有人献上块罕见的乌金石,石中嵌着松枝状银纹。苏璃摩挲着冰凉的石面,忽然问鲁元培:“可能用高炉炼出更坚硬的金属?”
老匠官怔住:“娘娘是指...”
“比如掺入铬、镍的合金。”她望着官道上络绎不绝的运煤车,“本宫要造出千年不锈的利器。”
这个夏日,当第一炉合金钢在并州出炉时,千里外的云承睿正在试射新弩。弩机上的钢簧柔韧非常,连发百次不见松动。
“好一个高炉烈焰。”他望着西北方向轻笑,“朕的皇后,是要把整个九州都炼成铁板一块啊。”
秋霜降时,三十六座高炉已遍布中原。随之而来的是农具革新——新铸的曲辕犁较旧式轻便过半,老农单手就能操作。
太液池结冰前,苏璃在池畔遇见正在溜冰的云琮。孩子鞋底绑着新打的冰刀,刀刃在冰面划出银亮弧线。
“母后看!”小皇子滑行时展开披风,内衬缝着张简易高炉图,“儿臣改进了风门!”
苏璃接过图纸,看见稚嫩笔迹标注着“二次进风”。她忽然将孩子揽入怀中,冰面倒映着母子相拥的身影,恍若当年云昭教她看星图时的光景。
腊月祭灶那日,第一口不锈钢钟悬挂在太极殿前。钟声响起时,苏璃正在批阅云琮呈上的《冶铁新论》。孩童在文末写道:“儿臣愿效母后,铸剑为犁。”
她添上朱批:
**“烈焰熔铸,方见真金。”**
------------
【本章彩蛋】
1. 高炉热风技术于19世纪才成熟,此处为剧情需要提前
2. 不锈钢需要加入铬镍等元素,古代极难提炼
3. 曲辕犁在唐代已有,但铁质改良确实提高效率
4. 文中“铸剑为犁”出自《以赛亚书》,符合穿越者知识背景
喜欢昭璃天下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昭璃天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