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敌”的苗头如同毒蛇吐信,虽未完全显露,却已让镇北王府上下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的压抑之中。
霍凛与永宁深知,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流言蜚语,而是政敌发动总攻前最危险的信号。
然而,未等他们针对这最恶毒的指控做出周全布置,另一波更为“实在”的攻击,已伴随着匿名谤书的悄然流传,汹涌而至。
这一次,不再是口耳相传、难以捕捉的流言,而是化为了白纸黑字,更具“说服力”与杀伤力。
起初,只是在一些中下级官员聚集的茶舍、会馆,偶尔有人“意外”捡到,或是由“不明人士”塞入门缝的一些手抄本。
纸张粗糙,字迹也各不相同,显然是经过多人誊抄扩散。内容却惊人地一致——一份详尽罗列霍凛在北疆期间“指挥失当、贻误军机、致使将士枉死”的“罪状”。
这匿名谤书,写得极有技巧。
它避开了鹰嘴崖这样的大胜,专挑一些规模较小、过程复杂、或结果确有伤亡的战事进行歪曲解读。
它将霍凛在某些战役中,为达成更大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诱敌深入”、“弃子争先”等必要战术决策,污蔑为“畏敌如虎”、“用人唯亲,致使某部孤军陷入重围”;将因天气突变、情报失误等不可抗力导致的伤亡,归咎于霍凛“刚愎自用,不听谏言”;甚至将几次成功的防守反击中的正常战损,夸大其词,描述成“用人命去填”的惨剧。
更阴险的是,谤书中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了几个所谓“枉死”的中低级军官姓名、籍贯,以及他们“阵亡”的经过,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撰写者亲临战场一般。
这些名字和事迹,半真半假,混杂在真实的战报信息中,极具迷惑性。
“查!给本王查清楚,这谤书最先是从哪里流出来的。”霍凛在书房中,看着赵振呈上来的几份内容大同小异的谤书抄本,额角青筋暴起,强压的怒火几乎要冲破胸膛。
这些指控,不仅玷污他的名誉,更是对他麾下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的最大亵渎。
“王爷,已经在查了。”赵振脸色同样难看,“但流传渠道很杂,茶楼、酒肆、甚至一些衙门吏员的案头都出现了,像是同时从多个点散发出来,难以追踪源头。”
永宁拿起一份谤书,仔细翻阅着,越看,脸色越是苍白,但眼神却越是冷静。她指着一处关于“黑石峪阻击战”的描述,沉声道。
“这里说,你为保全主力,下令死守黑石峪的三营将士不得后退半步,最终导致该营几乎全军覆没,营指挥使张嵩力战殉国,可我记得,当时的军报和你的家书中都提到,黑石峪是战略要地,必须坚守到援军抵达,张嵩是主动请缨,并且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虽然伤亡惨重,但为主力合围赢得了关键时间,战后你还亲自为他请功,追授了爵位。”
“不错!”霍凛咬牙道,“张嵩是英雄,他们竟敢,竟敢如此颠倒黑白,玷污烈士英名。”
“他们就是吃准了,大多数人不了解具体的战况,更无法去北疆核实。”
永宁放下谤书,眼中寒光凛冽,“这份谤书,看似指控你‘指挥失当’,实则是要彻底否定你的军事才能,动摇你在军中和民间赖以立足的‘战功’根基。一旦让人相信你霍凛的赫赫战功是建立在无数将士的‘枉死’之上,那你之前的一切荣耀,都将化为泡影,甚至成为罪证。”
这匿名谤书的流传,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之前那些关于“拥兵自重”、“公主干政”的流言,多少还有些空泛,难以取信于所有明眼人。但这份看似“有理有据”、罗列了“具体事例”的谤书,却给那些攻击提供了“实锤”般的素材。
朝堂之上,一些原本就对霍凛不满或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虽未直接引用谤书,但奏对之间,言辞闪烁,多次提及“为将者当爱惜士卒性命”、“赏功亦需罚过”等语,含沙射影之意,昭然若揭。
民间舆论更是进一步被煽动。茶馆里,说书人的段子悄然变了味道,开始讲述一些“历史上”因主帅失误导致全军覆没的悲情故事;酒肆中,为那些“枉死”将士抱不平的“义愤”之声也多了起来。
霍凛那“军神”的光环,开始蒙上一层名为“冷血”、“好大喜功”的阴影。
甚至连北疆军中,也隐隐受到了一些影响。虽然核心将领对霍凛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一些底层士卒或远离中枢的边军,在听到这些经过精心编造、真假难辨的传言后,也不免心生疑虑,军心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浮动。
最让霍凛和永宁感到心寒的是,面对这愈演愈烈的谤书风波,皇宫之内的态度,依旧是暧昧不明的沉默。
皇帝既未下旨申斥散布谤书之人,也未出言安抚霍凛,只是任由这污水不断泼洒,仿佛在冷眼旁观,等待着什么。
“陛下……他到底在想什么?”永宁在又一次入宫向太后请安,实则探听风声却无功而返后,忍不住在马车里低语,眉宇间染上了一层深深的忧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