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传闻]军营异动声
小石头带来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陆明远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塬上”这两个字,太敏感了。若敌军主力真的大规模向渭北高原收缩或调动,这绝非寻常的换防,很可能意味着西北战场的战略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但一个醉汉的呓语,不足为凭。他需要更多、更可靠的佐证。
陆明远没有轻举妄动。他如同一个最耐心的猎手,伏在德裕典当行这个观察哨里,调动着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捕捉着空气中任何一丝异常的气味。
他首先通过梅姐那无所不至的街坊网络,不动声色地打探。梅姐虽不明就里,但凭着对陆明远的信任和市井生存的本能,在与左邻右舍、菜场小贩的闲聊中,格外留意起与“兵”相关的闲言碎语。
“王屠户家这几日肉铺关得早,说是给城西大营送肉的车回来得晚,耽误了收拾……”
“东街张记杂货铺的老板嘀咕,这几天当兵的来买烟,都是一条一条地拿,不像以前零买……”
“拉洋车的李大哥说,夜里常听见城外有闷雷似的响动,不像打雷,倒像是……好多汽车……”
这些零碎的、看似无关的市井传闻,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被陆明远一一收集起来。它们指向一个共同的现象:驻西安及周边敌军部队的后勤补给节奏、士兵消费习惯,甚至夜间活动,都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与此同时,陆明远也开始更审慎地利用小石头这条线。他没有再让他去打探具体的军事信息——那太危险。而是交给他一些更简单,却能侧面印证传闻的任务。
“小石头,这几天你去火车站和西城门那边擦鞋,留心下拉着帆布篷的大卡车,看看比平时多了还是少了,大概什么时辰过。”陆明远递给小石头两个铜板,语气平常得像是在交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小石头用力点头,眼神亮晶晶的,仿佛接到了什么了不起的使命。
两天后,小石头带回消息:“陆掌柜,西城门那边,天快黑的时候,那种大卡车过去了好几辆,开得飞快,灰扬得老高!火车站倒是没见多,就是感觉当兵的脸色都绷着,不像以前那么爱说笑了。”
陆明远默默记下。夜间调动,士兵情绪紧张……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判断。
然而,最具分量的印证,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渠道。
这天,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穿着体面西服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德裕典当行。他自称是“省立图书馆”的馆员,姓赵,对陆明远柜台里几本关于西北地方志的古籍表现出浓厚兴趣。
两人就版本源流、史料价值相谈甚欢。谈话间,赵先生似乎无意中提起:“唉,这兵荒马乱的,连我们图书馆都不安生。前几天,司令部派人来,借调走了一批陕西和甘肃交界区域的县志舆图,说是……军事参考之用。真是,打仗就看打仗,看这些老古董做什么……”
说者或许无心,但听者有意。陆明远心中剧震!调阅陕甘交界区域的县志舆图?这几乎明确指向了部队可能向西北方向(渭北高原正在此方向)运动或布防的意图!因为只有规划大规模、长距离的军事行动,才会需要如此详细的地理志和地图作为参考!
所有的线索——市井传闻、小石头的观察、以及这位赵先生(陆明远猜测他可能是组织安排的另一个联络渠道,或用特殊方式传递信息的同情者)带来的关键信息——在这一刻,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
碎片拼凑成了完整的图景。
敌军,确实在动。而且不是小打小闹的换防,是有着明确战略意图的大规模调动!方向,极可能就是渭北高原!
“山雨欲来风满楼……”
陆明远站在二楼的窗前,望着窗外阴沉下来的天色,喃喃自语。空气中的闷热与压抑,仿佛正是这场即将到来的军事风暴的前奏。
他基本可以做出判断了。这个判断至关重要,必须立刻向延安汇报。
但如何汇报?江静云和电台转移后,新的联络通道尚未完全建立稳定。上次通过《旧唐书》传递的指令,不知她是否安全收到并执行?新的联络方式又该如何启用?
而且,这次的情报级别太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地送达。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我军在未来的战场上付出惨重代价。
他转身,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本《旧唐书》上。这本书刚刚从文华斋取回,修补如新。江静云是否已经通过它,理解并执行了之前的指令?她是否已经找到了新的、安全的发报地点?
时间紧迫,他必须冒险再次启用这条可能已经被注意,也可能尚未稳定的联络渠道。
他需要拟一份措辞极其谨慎,既能传达情报核心,又能在万一被截获时最大限度混淆视听的密电。
风暴将至,他必须抢在乌云彻底合拢之前,将预警传递出去。
这条至关重要的情报,能否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及时送达?而陆明远这基于多方“传闻”所做的“山雨欲来”的判断,又是否准确?这即将到来的,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风暴?
喜欢西安西安古城密档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西安西安古城密档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