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野草般疯长。
供销社,是这个时代商品流通的主动脉,是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获取生活物资和各类用品的最主要场所。
若能将自己的年画摆上供销社的柜台,那销量将远非邻里间零散销售可比,带来的收入和影响力也将是质的飞跃。
然而,兴奋之余,理智很快回归。
供销社是国营商业单位,规矩森严,对进货商品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
他林向阳一个半大孩子,带着自家手工油印的年画,跑去供销社说要代销?
恐怕连负责人的面都见不到,就会被轰出来。
个人、家庭作坊式的产品,在缺乏官方认可和正规生产单位担保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进入供销社的采购清单。
这是计划经济的铁律,也是横亘在他面前看似无法逾越的高墙。
“光靠我们自个儿,肯定不行。”
林向阳沉吟着,对围拢过来的弟妹们分析道,“供销社不会收来历不明的东西,尤其咱们这还是印刷品,内容、质量都得有说法。我们必须有一个‘单位’,一个能让他们信得过的‘名头’。”
“单位?”
卫国挠头,“咱们家算啥单位?”
“咱们家当然不算。”
林向阳目光深邃,看向了窗外街道办的方向,“但‘红星街道宣传组’算。”
“挂靠街道生产组分成”的思路再次浮现在他脑海中,并且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
这不仅是规避政策风险的保护伞,更是敲开供销社大门的敲门砖!
说干就干。
林向阳再次展现了他行动派的本色。
他没有贸然直接去供销社,而是先找到了李爱华主任。
这一次,他的说辞更加周密,目标也更加明确。
“李主任,上次咱们街道的连环画,反响很好。我和弟妹们寻思着,快过年了,老百姓都图个喜庆,要是能把这油印的手艺,用来生产一些更喜庆、更吉祥的年画,比如‘福’字、‘年年有余’这类,通过咱们街道的名义,试着放到供销社去代销,一方面可以丰富咱们街道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如果能产生一点微薄的收益,也可以补贴一下街道的经费,或者用于下一步的宣传投入。”
林向阳的话说得极其漂亮,将“盈利”的目的,巧妙地包装成了“丰富群众生活”和“补贴街道经费”,把街道的利益和自家的目标紧紧捆绑在一起。
李爱华主任听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没有立刻表态。
她看着林向阳,这个少年总能给她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
与供销社合作代销,这步子迈得可不小。
成功了,自然是她领导下的街道工作又一创新亮点;可若是出了岔子,比如年画内容有问题,或者销售过程中有什么纠纷,责任可都是街道的。
“向阳,你的想法是好的。”
李主任斟酌着词句,“不过,供销社有供销社的规矩,他们进货,是要看生产单位的资质和介绍的。咱们街道宣传组,毕竟不是正规的生产单位……”
“李主任,这个我们也考虑了。”
林向阳早有准备,立刻接口,“生产还是我们自家出工出力,绝对不占用街道的资源。只需要街道办给我们开一张介绍信,证明我们是在街道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群众文艺产品的试生产。内容,完全可以沿用之前文化站审核通过的模式,确保没有任何问题。销售也完全由供销社负责,我们只负责按供销社的要求供货。所有的风险我们自家承担,如果真有收益,我们愿意和街道按一定比例分成,也算是我们为街道做的一点贡献。”
他再一次强调了“零风险”和“潜在收益”,并且主动提出了分成方案,将街道从可能的“责任方”变成了坐享其成的“受益方”。
李爱华心动了。
不用出一分钱,不用担一个人工,只需要开一张介绍信,就有可能获得一笔额外的经费,还能凸显街道在工作上的创新和成绩。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嗯……既然你们有这个心,也有这个能力,街道应该支持。”
李爱华终于松口,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样吧,介绍信我可以给你开。不过,具体能不能成,还得看供销社那边。你们先去谈谈,有什么情况,及时跟我汇报。”
“谢谢李主任!我们一定谨慎行事,绝不给街道添麻烦!”
林向阳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保证。
拿着盖有红星街道革命委员会鲜红大印的介绍信,林向阳感觉手里沉甸甸的。
这张薄薄的纸片,就是他冲击供销社渠道的“通行证”。
他特意换上了一身虽然旧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带着精心挑选的几种不同图案、品相最好的年画样品,深吸一口气,走进了片区最大的那家供销社。
供销社里人来人往,货架上商品算不上琳琅满目,但种类也算齐全,透着一种国营单位特有的规整和底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