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晓梅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哭过后的沙哑,“晓雨……她会不会是被人……故意藏起来了?周满囤?还是……”
她的目光下意识地瞟向窗外,那个方向,是钱叔家。
林向阳沉默着。
他也想到了这种可能。
周满囤因为“食用菌换粮”计划利益受损,有动机报复。
而那个神秘莫测的钱叔,始终像一团迷雾,其关注点似乎也与林家,或者说,与林向阳展现出的“技术”和“不同”有关。
晓雨的失踪,是否也与这潜在的关注有关?
但无凭无据,仅凭猜测,根本无法行动。
而且,如果真是被人藏匿,对方必定有所图谋,为何至今没有动静?
各种可能性在脑海中交织碰撞,却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头绪。
时间每过去一秒,晓雨的危险就增加一分。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微却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几下克制的敲门声。
屋内三人瞬间绷紧了神经。卫国猛地站起身,眼神警惕。
晓梅下意识地靠近大哥。
林向阳示意他们别动,自己走到门后,沉声问:“谁?”
“向阳哥,是我……小军妈妈。”门外传来一个压低的、带着急切的女声。
董小军的母亲?
她怎么来了?
而且是在这深更半夜?
林向阳心中疑惑,迅速拉开了门闩。
门外站着的果然是董工的爱人,她裹着一件厚棉大衣,围巾遮住了大半张脸,露出的眼睛里满是焦虑和一丝……神秘。
她手里还提着一个小布包。
“董阿姨?您怎么……”林向阳侧身让她进来。
董阿姨快步进屋,反手轻轻带上门,也顾不上寒暄,直接看向林向阳,语气急促:
“向阳,你们别太着急,我长话短说。厂里保卫科的老张,刚才私下跟我家老董说,他们傍晚在砖窑厂附近搜寻的时候,接到过一个比较模糊的线索,但当时无法确认,也没敢声张。”
林向阳的心脏猛地一跳:“什么线索?”
“有个住在砖窑厂更北边、靠近河套那片窝棚区的老渔民,下午好像看见一个穿着蓝碎花棉袄的小女孩,被一个……摇着拨浪鼓、挑着担子的货郎,领着往河套方向去了。”
董阿姨语速很快,“老渔民当时没太在意,以为是谁家孩子跟着货郎看热闹。后来听到广播寻人,才觉得有点像,但天黑了,他也不敢确定,就只跟相熟的保卫科的人提了一嘴。”
货郎?拨浪鼓?
林向阳脑海中瞬间闪过卫国提到的“铃铛声”!
是了,货郎担子上挂的拨浪鼓,摇晃起来不就是“叮铃叮铃”的声音吗?
晓雨年纪小,对走街串巷、担子上挂满小玩意的货郎天生没有抵抗力!
如果当时她与卫国被人群冲散,受到惊吓,又被货郎用拨浪鼓或者糖果引诱……
一股寒意从林向阳脚底升起。
如果货郎只是普通小贩,看到走失的孩子,正常反应应该是送回或者报告,为何要带着孩子往更偏僻的河套方向去?
除非……他别有用心!
“河套那边情况复杂,窝棚区住的多是外来户和流动人口,保卫科没有确切证据和厂领导的明确批示,也不好大规模进去搜查,怕打草惊蛇,或者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董阿姨解释道,脸上带着歉意和无奈,“老董让我赶紧来告诉你们一声,这线索不一定准,但……总归是个方向。你们……想想办法。”
她将手里的小布包塞给林向阳:“这里有点干粮和熟肉,你们拿着,明天……或许用得上。”
送走了冒着风险前来报信的董阿姨,林向阳握着那个尚带余温的布包,心中五味杂陈。
董工一家是厚道人,这个情他记下了。
而这条线索,虽然模糊,却像是黑暗中的一丝微光。
“大哥!肯定是那个货郎!我听到的就是拨浪鼓的声音!”卫国激动起来,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河套……那边很乱。”晓梅的脸上忧色更重,“听说还有拍花子的(人贩子)……”
林向阳眼神锐利起来。
无论这线索是真是假,他都必须去确认。
河套窝棚区再乱,他也得去闯一闯!
“都去睡觉!”
林向阳果断下令,“明天天一亮,我们就去河套!”
“大哥,我也去!”卫国立刻喊道。
“你留在家里!”
林向阳语气不容置疑,“我和晓梅去。家里不能没人,万一……万一是调虎离山,或者晓雨自己找回来了呢?你守家,这是最重要的任务!”
他看着卫国不甘的眼神,加重了语气:“卫国,这个家,现在需要你守着!明白吗?”
卫国看着大哥眼中那不容置疑的信任和重托,用力点了点头,把所有的担忧和冲动都压回了肚子里。
……
后半夜,林向阳几乎未曾合眼。
他仔细规划着明天的行动路线,思考着如何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在鱼龙混杂的河套窝棚区打探消息。
需要谨慎,更需要……一种能敲开那扇封闭之门的“敲门砖”。
直接硬闯肯定不行,那里的人排外且警惕。
冒充干部?
风险太大。
用钱开路?
目标太明显,容易引来更大的麻烦。
天色微明,林向阳和晓梅便准备出发。他将家里最后一点钱分开放好,大部分藏在隐秘处,只带了少量应急。又将董阿姨送的干粮分出一部分留给卫国。
“大哥,”晓梅看着林向阳,忽然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铅笔,那是晓雨平时画画用的,“把这个带上。”
林向阳一愣。
晓梅解释道:“晓雨画画好,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如果我们需要向人打听,光靠嘴说可能不行,要是能画出晓雨的样子,会不会更容易让人想起来?”
林向阳眼睛一亮!
这是个好办法!
晓雨的画,在这个时候,可能比语言更直观,也更能降低对方的警惕性。
这或许就是打破隔阂的那块“砖”!
他接过本子和笔,郑重地放进怀里。
兄妹二人踏着晨曦,离开了大杂院,朝着城北河套方向走去。
寒冷的清晨,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扫街的环卫工人和偶尔驶过的马车。
喜欢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年代:重生1950,养仨娃!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